中國傳統(tǒng)說法里的五大湖中,巢湖的面積是最小的,水面面積約800平方公里。
別看巢湖面積小,但是,在中國面積較大的淡水湖中,它的水面面積和形狀卻是出奇的穩(wěn)定。洞庭湖、鄱陽湖的水面面積都經歷過大起大落,洪澤湖也是明朝才具備現(xiàn)在規(guī)模,但是,至少從秦漢到現(xiàn)代的兩千多年時間里,巢湖的湖面雖有縮小,但總體沒有巨大的變化,形狀也一直是心形,這是為何?
巢湖的是一個斷陷湖,是由地殼下沉斷陷而形成的,有上萬年的歷史,而近幾千年時間里,巢湖這里沒有劇烈的地殼運動。有一個穩(wěn)定的湖盤,是巢湖沒有太大變化的基礎。
第二個原因,巢湖的水系相對獨立。洞庭湖、鄱陽湖等實際上都是長江的泄洪湖,洪澤湖也是淮河的泄洪湖,秦漢時期,黃河沿線也有一個泄洪湖群,如巨野澤、菏澤、孟澤等等。這些泄洪湖受大江大河的影響太大,水漲則寬,水落則窄,還往往被泥沙淤廢。
巢湖離長江有一段距離,并非江水傾注而形成的泄洪湖,而是有自己獨立的水系。匯入巢湖的有杭埠河、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等眾多河流,從巢湖流出注入長江的河流則有裕溪河。巢湖的集雨面積也只有1萬多平方公里,流入巢湖的都不是大河,水量有限,進出巢湖的水量和泥沙能基本能實現(xiàn)平衡。
歷史上,人類的巢湖的圍墾也造成湖面有一定的萎縮,但畢竟不像洞庭湖那樣把湖面都快墾沒了。歷史資料顯示,秦漢時期,巢湖水面面積有近2000平方公里。唐宋時期,人們對近岸地帶進行了圍墾。這時期的圍墾反而鎖定了湖岸,人們的圍墾不再向湖心推進,因此巢湖的形狀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我們再來說說有關巢湖的歷史。
有關巢湖的歷史一點都不比其他大湖遜色,甚至還更精彩。
在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南北政權對巢湖的爭奪非常激烈。自古“守江必守淮”,位于江淮之間的巢湖,自然是爭奪的焦點。
我們來看看這一帶的地形。
合肥地處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大河的分水嶺上。東淝河向北注入淮河,南淝河則向南注入巢湖,巢湖流出的裕溪河(三國時期稱濡須河)則匯入長江。這樣的地形,決定了巢湖卡住了南北交通的咽喉。
我們以三國時期為例。
曹操消滅了袁紹之后,奪得淮南之地。雖然曹操隨即北上和袁紹爭奪河北,但留下了劉馥鎮(zhèn)守揚州,州治就設在合肥。
在曹操和孫權對峙的前線,東線的邗溝已經淤廢,合肥-巢湖通道成為南下或者北上最佳通道。曹操大軍可以從中原根據(jù)地(許昌、譙郡)出發(fā),經潁水、淮河,進入東淝河,抵達合肥,然后南下巢湖,通過濡須河進入長江,直搗建業(yè)(南京)。這是曹操大軍南下最便捷,最有威脅的進軍路線。
對于孫權來說,失去了袁術這個緩沖的勢力以后,江淮大部分地區(qū)已經落入曹操手中。東吳在長江北岸,只擁有一塊沿江的狹長帶狀地盤,防守非常不利。因此,孫權必須在巢湖一帶硬扛住曹操的攻擊,并伺機奪取合肥,才有翻盤的機會。
曹操已經占據(jù)了有利地形,并可以從濡須河順水而下,孫權怎么應對?
孫權只能在濡須河上選擇一個有利地形,修筑堅固堡壘阻擊曹軍南下,這個地方就是濡須口。
濡須口的位置大約在今無為市和含山縣之間,當時應該是濡須河的入江口。后來,因為江河改道等因素,這一帶已經不是今天裕溪河(古濡須河)的河口了。東吳在此依山傍水修建了“濡須塢”等要塞,構筑了強大的防御體系。
為了拿下濡須口,曹操于213年和217年兩次親征,親率大軍攻打,均以失敗告終。無奈之下,曹操發(fā)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在213年的那次戰(zhàn)爭中,孫權親乘小舟到曹營邊上窺探動靜。曹軍拼命放箭,致使小船的一邊嚴重傾斜,孫權命令倒轉船頭,用船身另一邊受箭來維持平衡。這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可惜后世編故事把這件事算在了諸葛亮頭上。
雙方主帥數(shù)次親征,足以說明濡須口的重要價值。
巢湖水面廣闊,又沒有長江的大風浪和強勁水流,非常適合在這里打造船只和訓練水軍,歷史就數(shù)次充當水軍基地的作用。
元朝末年,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和俞通海在巢湖拉起了一支水軍,后來投靠了朱元璋,成為了朱元璋水軍的基礎。這支水軍后來在和陳友諒、張士誠等的大戰(zhàn)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巢湖雖小,卻能躋身五大湖,是很有底氣的。
歷史地理原創(chuàng)不易,敬請關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