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網(wǎng)友逛公園的“驚嚇值”飆升——有人拍到一只鹿站在草坪上,臉上掛著三四個灰撲撲的“肉泡泡”:有的像乒乓球凸在臉頰,有的垂在脖子旁快趕上足球大,光禿禿的沒有毛,陽光底下看著有點瘆人。更讓人慌的是,這種“泡鹿”不是偶然:紐約州的獵人碰到過腿上長瘤的鹿,賓夕法尼亞的居民拍到過“泡”擋住眼睛的鹿,連西北邊的華盛頓州都有人曬出類似照片……
這到底是啥?野生動物部門很快給了答案:鹿皮膚纖維瘤,俗稱“鹿疣”,是一種乳頭瘤病毒搞的鬼。
鹿的“疣”,和人的“疣”是親戚?
其實這種病毒和人類熟悉的“疣”算“同門”——都屬于乳頭瘤病毒家族,專門攻擊皮膚和黏膜細胞。但別慌!鹿的病毒特別“認主人”:它只能附著鹿的細胞表面蛋白,沒法鉆進人的細胞里。換句話說,就算你湊上去摸了鹿的“肉泡”,也不會被傳染成“人長鹿疣”。
但要小心另一件事:鹿身上可能帶蜱蟲。這種蟲子會把鹿的病毒傳給同類,也會把萊姆病傳給人——最近加拿大南部、美國緬因州這些以前沒見過萊姆病的地方,都開始出現(xiàn)病例了,就是因為暖冬讓蜱蟲活得更久、擴散得更遠。
為什么夏天“泡鹿”變多?罪魁禍?zhǔn)资俏米雍万缦x
專家說,鹿疣夏天高發(fā),根本原因是咬人的蟲子變多了。蚊子、蜱蟲這些“病毒搬運工”,在25℃以上的天氣里繁殖得特別快——吸了病鹿的血,再叮健康鹿,病毒就“搭便車”傳過去了。還有些鹿會蹭同一棵樹(比如公鹿用來標(biāo)記領(lǐng)地的“蹭癢樹”),如果樹上沾了病鹿的疣分泌物,健康鹿蹭的時候也會被傳染。
華盛頓州有只鹿的“泡”長在眼睛旁邊,差點擋住視線,好在后來自己消了——其實90%的鹿疣都不致命:鹿的免疫系統(tǒng)會慢慢“干掉”病毒,幾個月后“肉泡”就會縮小、消失。只有極少數(shù)情況,比如“泡”太大堵住嘴巴或眼睛,才需要人工干預(yù)。
不是“新病”,是我們“看見”得更多了
其實鹿疣可能存在幾百年了——科學(xué)家早在1950年代就研究過野生動物的乳頭瘤病毒。那為什么最近突然“火”了?兩個原因:
一是氣候變化:全球變暖讓蚊子、蜱蟲的“存活期”從3個月變長到5個月,還擴散到了以前沒去過的北方地區(qū);
二是社交媒體:以前有人看到“泡鹿”,頂多跟鄰居說說,現(xiàn)在拍張照片發(fā)網(wǎng)絡(luò)上全美國甚至全世界都能看見——“不是病變多了,是我們記錄得更多了”,馬里蘭大學(xué)的Awan博士解釋。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去野外玩,尤其是草木茂密的地方,盡量穿長袖長褲,回家先檢查身上有沒有蜱蟲(蜱蟲喜歡鉆領(lǐng)口、褲腳)。要是真被叮了,別硬拔——用鑷子夾住頭部慢慢拽,再用酒精消毒,不然口器留在皮膚里會發(fā)炎。
你見過野生動物的“奇怪癥狀”嗎?
比如長瘤的松鼠、掉毛的兔子?
評論區(qū)聊聊你的經(jīng)歷~也轉(zhuǎn)發(fā)給愛去戶外的朋友,夏天出門,安全第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