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中國大陸的首家 MUJI 門店在上海南京西路開業(yè)。20 年后的今天,MUJI 已經覆蓋大陸 81 座城市,門店數量來到了 414 家,占日本本土之外的海外門店總數的 55% 以上,其中更是包括了 14 家旗艦店(數據截止到今年 6 月 5 日)。
中國市場之于 MUJI 的重要性,以及 MUJI 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都可見一斑。
在過去 20 年風起云涌的中國市場,有太多海外品牌聲勢浩大地闖入,最終又悄無聲息地離開。MUJI 是留下來的那一個,但扎根的這一路也并非風平浪靜,從與日本本土定價的差異、供應鏈效率問題,到商標訴訟、山寨泛濫,MUJI 在中國的發(fā)展持續(xù)面臨內外雙重的挑戰(zhàn)。
2019 年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 MUJI 在中國正式啟動了“全面本地化”并獲得了顯著的成效。當下,MUJI 的生活雜貨商品中 70% 為中國本地開發(fā),今年“618”MUJI 更是首次登上了天貓服飾銷售榜的 TOP20,MUJI 中國已經連續(xù) 3 年保持銷售和利潤的雙增長。
這 20 年,一方面是 MUJI 越來越懂中國,另一方面是中國消費者也在越來越懂 MUJI。從昔日對大牌 logo 的追逐,到如今更趨理性的消費習慣,國人的消費觀念已經悄然轉變,而為反思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泡沫經濟而生的 MUJI 及其反消費主義的理念,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刻都更能引起中國消費者的共鳴。
“無印·有聲”,細節(jié)微小,但也處處有回聲
面對 20 年的里程碑,MUJI 用一句“無印有聲,二十年聲聲相伴”,來慶祝與中國消費者逐漸走向彼此、更懂彼此的這段旅程。
在為這一特殊時刻而創(chuàng)作的短片中,MUJI 由大自然的回聲切入,轉向生活中人與物之間有來有回的互動?!皹淙~沙沙,是風的回聲”,而“充電線遇見收納盒,是生活關于秩序的回聲”。
其實仔細想想,MUJI 從來不創(chuàng)造新的消費需求,而是注視著生活中那些哪怕微小的動靜,并以設計予以回應。
這不是某一次的靈光一現,而是基于對生活的理解,只有 MUJI 始終在帶來這樣實用又巧妙的解決方案。MUJI 貫徹品牌的價值觀得到的持續(xù)輸出,特別的自然而然,“這樣就好”。
在慶祝 MUJI 中國 20 周年之際,MUJI 特別制作了一本《無印·有聲》特刊。正如這 20 年是 MUJI 與中國消費者相知相伴的旅程。書中梳理了 2005 年至今 MUJI 推出的 21 款經典商品,并分享了消費者與它們相伴的真實故事。這 21 件在國內深受歡迎的商品,其實也成為了消費者日常生活的一個切片。
按自己的節(jié)奏走,造一個屬于“良粉”的線上島嶼
這本《無印·有聲》特刊并不對外發(fā)售,MUJI 將它作為了一份禮物,通過線上線下的各種互動來贈送給“良粉”。而最近有了一個新的獲取渠道,那就是 8 月剛剛全新亮相的 MUJI app。在進入 app 的過程中,特刊《無印?有聲》或會員紀念徽章等禮物會隨機掉落,這是 20 周年慶期間 MUJI app 為大家特意準備的驚喜福利。
其實當下國內電商經濟主要依托第三方平臺,甚至一些品牌都已經放棄了自己的官網渠道。在這樣的背景下做自己的 app 似乎有些反潮流,但 MUJI 也有自己的考量。從銷售的角度講,自營 app 顯然不會像第三方電商平臺一樣高效,流量一定不占優(yōu)勢,而 MUJI 也的確沒有只把它當作一個交易發(fā)生的平臺,它更像一個社區(qū),一個屬于“良粉”的線上島嶼。
進入 app 首頁,可以看到“材、居、衣、愈、途”5 個分類,它們分別對應材料、家居、服裝、洗護、旅行。點擊任意一個分類,會有多個子類別展開,比如在“材”這一分類下有“棉”、“漢麻”等細分入口,點擊一個進入,我們可以了解到相關商品的理念、素材來源、工藝等等詳細的內容,能更直觀具象地了解 MUJI 制造這一商品的初衷及其背后的故事。
同時 MUJI 在 app 中專門設置了一個“靈感”板塊,這里集結了不同生活場景下的靈感模板,它們都是基于用戶的真實分享——像不像是 MUJI 版的小紅書?大家還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篩選特定類型的靈感。
與此同時,它也集合了商城、會員福利、積分兌換等實用功能,并且還有一些 app 專屬的特殊互動板塊,比如“門店探索”在鼓勵用戶打卡線下門店(每打卡 5 家門店即可獲得一套城市貼紙),此外用戶還可以享受 app 專屬折扣等優(yōu)惠福利。
整個 app 仿佛是一個線上社區(qū),MUJI 在這里細膩地與消費者分享理念與產品故事,也為“良粉”提供了一個可以互動的平臺。不追求即時轉化率,而更致力于培養(yǎng)長期的品牌認同,努力與用戶建立更深度的持續(xù)聯結。
保持風格,也更懂你,MUJI 的在地化敘事
反潮流地推出 MUJI app,這符合 MUJI 慢節(jié)奏、長期主義的品牌風格,但其實也是出于對中國本土消費者深度情感需求的洞察。消費者越發(fā)傾向理性主義,做出消費決策時會需要更充分的理由的支撐,無論是實用維度還是情緒維度,品牌都需要給到更多被選擇的理由,MUJI app 是 MUJI 用自己的方式對這一需求所做出的回應。
這是 MUJI 的在地化敘事的一次體現,而近年來,MUJI 在中國的在地化敘事呈現出越發(fā)細膩的趨勢,以至于常常會讓人感覺到“嗯,MUJI 懂我”。
比如今年 3 月在推出全新春夏漢麻系列時,MUJI 就給大家?guī)砹艘粋€大大的驚喜。
漢麻系列是用黑龍江種植的漢麻為主要素材所打造的服飾系列,也是品牌在地取材實踐的代表性產品,而在這次的大片中,MUJI 出人意料地請來了隱退多年的金城武進行合作,人選的特殊性、與品牌調性的契合以及大片的質感,都讓這次特殊的企劃獲得了大量的正面反饋。尤其在大家對明星合作已經習以為常的當下,MUJI 能完成一次破圈傳播,真是非常難得。
另一個案例是最近成都太古里旗艦店的圍擋。今年夏天,這家開了近 11 年的世界旗艦店正式打圍進入升級狀態(tài),而 MUJI 帶來的圍擋意外地在成都本地火出了圈。沒有浮夸的口號和巨大的 logo,也沒有熊貓、竹子這類臉譜化的成都元素,而是選擇了蒼鷺、蓋碗茶這些,讓大家看到忍不住會會心一笑。
其中當地人稱“洗腳鳥”的蒼鷺已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動物,去九眼橋、錦城湖公園觀鳥拍鳥已經是當下成都人休閑的熱門活動,而蒼鷺正是當中的主角之一,現在它也站在了成都太古里。
水流不息,但蒼鷺靜靜佇立在水中,像在繁忙的成都太古里,MUJI 旗艦店正在此刻稍作休息?!按饔邢ⅰ钡臉苏Z也平靜訴說著生活忙碌,但我們其實也可以慢下來,休息休息。
長久的關系,建立在懂與回應之上
如今我們談論可持續(xù)、長期主義,而這正是 MUJI 從上世紀 80 年代創(chuàng)立之初便致力于分享給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在陪伴中國消費者 20 年的時間里,MUJI 用自己的方式與節(jié)奏,以那些融入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物品為媒,潤物細無聲地將尊重自然、回歸本質的理念帶入更多國人的日常生活。
商品也好,宣傳也好,MUJI 的在地化敘事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符號和噱頭,而真正聯結到了本土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與內心深處。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本土化的過程中,MUJI 仍然“很 MUJI”,它還是那個大家喜歡上它的、最初的樣子。
可以說,MUJI 中國的 20 年,一方面“很 MUJI”,不隨波逐流,保持了獨立的觀察與調性,有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與哲學,不做趨勢的跟隨者,卻恰恰成為了趨勢的塑造者。另一方面又“很中國”,善用“自然的力量”對中國市場以及消費者的需求保持了持續(xù)的深刻洞察,讓 MUJI 可以真正融入到在地生活中,以理解為基礎,事事有回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