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現(xiàn)在誰最慌?不是華強北,也不是鄭州富士康——是蘋果!
庫克一聲令下,iPhone 17全系要搬去印度,“Made in India”即將刷屏美國超市。
當我跟深圳一位產(chǎn)線老哥聊起這事,他眉毛一挑:
“印度?Pro系列他們也搞得定?”
這問題問得狠,像一根刺,扎進了蘋果宏大的“去中化”劇本中。
蘋果這波操作,根本不是什么突發(fā)奇想,而是蓄謀已久的“中國+1”總攻。
下個月發(fā)布會前,印度五大工廠就要全線動工,富士康和塔塔聯(lián)手扛旗。
塔塔甚至放出狠話:兩年內,拿下印度iPhone一半產(chǎn)能!
背后推手,明擺著是美國那套關稅戰(zhàn)術——中國造iPhone進美國,得多掏25%的“過路費”,印度造?零關稅!
庫克這賬算得門兒清。
【印度制造:機會與挑戰(zhàn)齊飛】
但“印度制造”真能一鍵復制“中國精度”嗎?
Pro系列那顆攝像頭,要對得準納米級光軸;不銹鋼邊框誤差不能超過10微米。
這精度,印度工人平均工齡才兩年,搞得定?
良率可是利潤的生命線。一條產(chǎn)線每天多幾百臺返修,庫克再省關稅也扛不住。
更何況,印度那邊電不穩(wěn)定,工廠得自備柴油發(fā)電,物流更是老坑——從工廠到港口,卡車要爬七個檢查站,花九小時。這效率,深圳到鹽田港笑而不語。
【蘋果的算盤與中國的轉身】
但你真以為蘋果傻?
庫克押的,是印度的人口紅利+莫迪的補貼政策。
每部手機成本能砍4%-6%,Pro Max一臺就省近20刀,千萬臺就是數(shù)億美元。
低端機先扔印度練手,等熟練度上來了,再沖Pro產(chǎn)能。
meanwhile,中國也沒在閑著。
蘋果這不是全面撤離,是“分層”——
標準機去印度,高端機回美國,而折疊屏、MR頭盔這些黑科技,仍牢牢放在中國。
為啥?因為全球最牛的柔性屏和光學產(chǎn)業(yè)鏈,還在咱們這。
所以,別慌!中國制造不是在退出,而是在升級。
【結尾啟示】
說到底,這場產(chǎn)業(yè)鏈大遷移,就像一場世界級的接力賽。
印度接住了“制造”這一棒,但中國早已奔向了“創(chuàng)造”下一程。
當美國消費者拿到印度產(chǎn)的iPhone,或許不會在意標簽上的字母。
但當我們回頭再看——
中國工程師正在研發(fā)下一代空間計算設備,深圳的生產(chǎn)線正在試產(chǎn)折疊屏,成都的實驗室在申請新專利。
世界工廠沒消失,它只是換了個姿勢,繼續(xù)領跑。
蘋果的棋下得很大,但中國的牌,從來也不只有代工。
未來哪是單靠成本與關稅就能決定的?
真正的游戲,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