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雖然體感依然較熱,氣溫卻已開始逐漸呈下降趨勢,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表示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此時白天氣溫仍會很高,早晚溫度低,溫差較大。處暑應該如何科學養(yǎng)生?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治未病中心專家聶宏教授就處暑提出以下養(yǎng)生建議及食療方法:
氣候特點:處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四個節(jié)氣,太陽位于黃經(jīng)150°,時間通常為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疤帯睘榻Y(jié)束的意思,指暑氣即將結(jié)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古代歷法將處暑分為“三侯”: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jié)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nóng)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飲食習俗: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tǒng),鴨肉味甘、咸、性涼,具有滋陰養(yǎng)胃,利水消腫的作用,適合夏季食用。鴨子的做法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的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自唐代以來就盛行煎藥茶的習俗,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涼茶在清熱、祛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飲食養(yǎng)生:處暑的節(jié)氣正是處于由熱轉(zhuǎn)涼的時期,飲食養(yǎng)生也應順應氣候、節(jié)氣的變化。從春夏的養(yǎng)陽逐漸過渡到秋冬的養(yǎng)陰時期,人體經(jīng)歷了整個炎暑夏日,熱邪聚積于體內(nèi),故此時調(diào)整好脾胃,有利于人體將夏日積聚的濕熱排出。飲食上不宜大量進補,否則會加重脾胃的負擔,而導致消化功能的紊亂,多食用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避免燥邪傷津,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的食物(如花椒、生姜、桂皮、辣椒),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茄子、馬鈴薯、梨),多食用堿性食物如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適量增加優(yōu)質(zhì)蛋白的攝入,如乳制品、雞蛋、海魚、豆制品、瘦肉。同時應多喝水,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還可以多食用一些蓮子、百合、蜂蜜、山藥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盡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油煎、熱量極高的食物,如炸雞腿、炸花生、薯條。
專家提醒:處暑時節(jié)晝夜溫差較大,下雨前氣溫悶熱,下雨后氣溫偏涼,注意不要過早地增加衣物,特別是兒童,適當接受涼爽的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的能力。同時,空氣濕度逐漸下降,氣候逐漸變干燥,此時病邪極易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干氣燥的癥狀,如聲音沙啞、鼻咽干燥、鼻敏感、干咳少痰、皮膚干燥、脫發(fā)、便秘的癥狀。
(來源:黑龍江中醫(yī)大一院官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