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里那畫面見過嗎?北京的秋天,天藍得像水洗過一樣,整個閱兵道都透著亮光。那些兵孩子們,排得齊刷刷,走路一個樣,手里的軍刀在太陽底下直晃眼睛,明晃晃一條線。老張頭攥著茶杯的手都忘了動——他活了六十年,第一次見著這么齊整的兵!那整齊的步子砸在地上,“咚、咚”地響,震得人心口跟著一跳一跳。這動靜,老張尋思,不就是咱這個大家伙的腰板直起來的聲音嗎?老伙計的疑問一下子冒了出來:這些人到底怎么練出來的?這些整整齊齊的隊伍又是怎么讓人記住我們國家名字的?
在那些平常人見不到的營房里,一幫幫年輕人正經(jīng)歷著咱們常人都受不了的“大考驗”。軍姿一站幾小時,一動不動,汗珠淌成了河也不能抬手擦,后背僵得像綁了塊木板,腿麻到?jīng)]知覺。汗水浸透的地面畫出了一個個沉默的人形。正步練習時,腳板砸地的力道必須讓擺在下巴底下的量角器精確顯示14度——這是軍威凝結(jié)成的銳角。領(lǐng)隊的兵刃托舉高度不能有絲毫差池,刀尖上的風里似乎懸著一座泰山。
你可能會問:這樣近乎殘酷的堅持,值得么?這些挺拔脊梁的歷史擔當,值得我們用敬意去解讀。
時間倒轉(zhuǎn)回1949年的開國大典前夕。面對如此重要的時刻,我們的隊伍甚至難以湊出同一色系的軍裝和鞋子,許多裝備是戰(zhàn)場上繳獲后東拼西湊湊起來的戰(zhàn)利品。七十年歲月流轉(zhuǎn),天安門前的儀仗隊已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名片。2017年,解放軍駐港部隊在香港接受檢閱,市民冒著大雨等候數(shù)小時,只為親睹這支隊伍的風采。當“向右看”的口令如龍吟般在維多利亞港畔響起,那一如既往的堅定步伐,早已無聲地刻入人民的心坎里。
儀仗方隊的美,是超越視覺震撼的中國氣派符號。當你看見中國儀仗隊那種堅如磐石的姿態(tài),那種凝聚了萬人之力的力量感,它映射的是一個百年風雨后重新立穩(wěn)腳跟、意志如鋼鐵般凝聚的偉大國家形象。2018年莫斯科國際軍樂節(jié)上,中國儀仗隊甫一出場,立即以極具辨識度的隊列動作、莊嚴氣韻征服了全場外國觀眾:“太特別了!不需要聽解說,也能認出他們代表著中國!”刀陣如林,步步千鈞,當隊伍帶著強大氣場移過,你能感受到他們鋼鐵長城一般的意志,那就是咱們和平發(fā)展最強有力的無聲承諾。
這一絲不茍的方隊律動,是對國家尊嚴的最高敬禮。在俄羅斯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慶典上,當我們的隊伍以雷霆萬鈞之勢接受檢閱,一位當年的蘇聯(lián)老兵挺直衰老的脊背,用沾滿歲月風霜的手行了一個久久的軍禮——人類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在此刻被莊嚴的正步悄然叩響。
正步踏出國家表情,汗水澆筑和平力量。當這些年輕人在和平時期為展示國家尊嚴而將青春交付于鋼鐵般的紀律時,那種無言的忠誠本身就是對世界最強大的和平宣告。2019年白俄羅斯“獨立日”閱兵,中國方隊的精準表現(xiàn)讓當?shù)厝梭@嘆:“紀律之美!如同國家移動的勛章。”——儀仗隊步履間散發(fā)的和平信號,已化作世界能懂的語言。
那位最初驚詫的老張頭,如今已是小區(qū)里著名的“儀仗隊通”。他家的小孫女常歪著腦袋問:“爺爺,那些兵哥哥為啥要走得像一個人?”老張頭總會放下報紙瞇眼笑道:“丫頭,那是因為咱們身后有整個國家立著啊?!?有時晚霞滿天之時,電視新聞播報著外交盛事,鏡頭偶爾掠過某國廣場上挺立如松的熟悉陣列,老頭兒的嘴角便不自覺地舒開:那張鐫刻著大國尊嚴的名片,就這樣從軍營延伸,將中國的堅定身形拓印在地球村每個人的認知里——無聲,卻足夠響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