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父親與38歲女兒:日本「8050問題」的一面鏡子
東京近郊,一個普通的住宅區(qū)。
70歲的雄一照例早起,給自己泡上一杯淡淡的綠茶??蛷d里,電視新聞播報著股市行情,他卻心不在焉。
臥室的門輕輕推開,38歲的女兒穿著寬大的T恤和睡褲走出來,眼神依舊惺忪。她沒有工作,不需要趕早班電車。她坐到餐桌前,翻開手機,一邊心不在焉地吃著母親準(zhǔn)備的早餐。
這樣的場景,已經(jīng)持續(xù)了好多年。
“本來以為她會飛得更高”
雄一年輕時是典型的“昭和奮斗型”男人。他拼命打拼,從普通職員一路做到商社董事。對孩子,他的期待很簡單:接受良好教育,將來能有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
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把兒女都送進了名牌大學(xué)。
然而,女兒畢業(yè)后的人生,卻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剛出校門,她連續(xù)碰壁。雄一曾利用人脈,把她介紹進自己任職的子公司,但女兒嫌工作太枯燥,很快辭職。之后她不斷換工作,做過事務(wù)員、做過客服,也曾誤入“黑心企業(yè)”。那段時間,她壓力巨大,身心俱疲,甚至一度走到自殺的邊緣。
自那之后,她再也沒有正職。過去八年,她的年收入從沒超過十萬日元。
家里的“無形支出”
如今,女兒幾乎所有開銷都靠父母支撐。
水電費、保險費、房貸尾款,全由雄一負(fù)擔(dān)。除此之外,他每個月還要給女兒5萬日元“零用錢”,她把這些錢用在追星上——買聲優(yōu)的周邊、去看演唱會。
很多朋友替他不值:都七十歲了,還要養(yǎng)著38歲的女兒?
可雄一說,當(dāng)他看見女兒跟妻子聊起偶像時,臉上露出的久違笑容,他就覺得“沒關(guān)系”。
沒有未來的未來
女兒沒有結(jié)婚打算,也很久沒有談戀愛。談到未來,她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以后再看吧?!?/p>
雄一心里清楚:自己還能撐幾年?
這一代的退休金比上一代少,他依然在繼續(xù)工作,只為了留下一些積蓄,好讓女兒在他離開之后還能過得下去。
“這是父母的心意啊?!彼p聲說。語氣里帶著無奈,也帶著責(zé)任。
8050問題的縮影
雄一和女兒的故事,并不是孤例。
在日本,這樣的情況已經(jīng)普遍到有了專門的名字——“8050問題”:年逾八旬的父母,仍要養(yǎng)著五旬、甚至更年輕的子女。
這些子女中,有的是因為長期“啃老”,有的是因為就業(yè)不順,或者心理疾病而逐漸脫離社會。父母拖著年邁的身體照料他們,時間一久,便成了跨世代的困境。
而當(dāng)父母逐漸老去,子女依舊沒有自立能力,家庭就進入危險的惡性循環(huán)。社會學(xué)者稱其為“無聲的危機”。
代際之間的裂縫
這一代父親和這一代子女之間,其實有著巨大的差距:
父輩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公司即家庭”,一份工作可以干到退休。
子女進入社會時,卻遇上經(jīng)濟泡沫后的低增長時代,非正規(guī)就業(yè)增加,穩(wěn)定的工作機會減少。
雄一對女兒說過很多次:“忍一忍就能熬過去。”
可女兒聽到的卻是:“你不懂現(xiàn)在有多難。”
這樣的對話常常無疾而終,留下一屋子的沉默。
有學(xué)者指出,面對“啃老族”,家庭成員常常陷入兩個極端:要么不停說教,要么完全放任。
其實,真正需要的不是“目標(biāo)導(dǎo)向”,而是耐心的對話與長期陪伴。
當(dāng)家庭溝通不足時,可以引入第三方介入,例如心理咨詢或社會支援機構(gòu),幫助建立一個沒有評判的空間,讓子女逐漸找回主動性,也讓父母學(xué)會放下沉重的負(fù)擔(dā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