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人急著"退",一個人拼命"避",一個人堅決要"進"。
同樣面對國民黨主席這個位置,朱立倫黯然交棒,盧秀燕避而不談,鄭麗文卻逆流而上。
不僅如此,鄭麗文還高調發(fā)聲:我若當選,第一個收拾民進黨!
作者-水
一退一避一進,臺灣政壇上演三國殺
剛剛打贏大罷免這一仗,國民黨內部卻上演了一出讓人看不懂的戲。
31比0的完勝數(shù)字還在媒體上閃閃發(fā)光,朱立倫就在當晚宣布要交棒了。
這個時機選得微妙得很。勝利的余溫還沒散去,主席的位置就開始發(fā)燙。朱立倫說得委婉:"該是交棒的時候了。"
可熟悉臺灣政治的人都知道,這話背后有多少無奈。
溫和派的朱立倫,被黨內基層批評"溫吞"太久了。
面對綠營政客們的嘴炮攻擊,他的火力總是不夠。最關鍵的是,每月4000萬的黨務運作費用,壓得人喘不過氣。
這筆錢可不是小數(shù)目,比養(yǎng)一個小國還費錢。朱立倫這些年四處募款,算是盡力了。
但政治這個游戲,光有錢還不夠。在最關鍵的臺灣領導人選舉和兩岸議題上的失敗,已經(jīng)說明了一切。
這位"中庸"的黨主席,確實無力開創(chuàng)國民黨的"新氣象"。
朱立倫退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盧秀燕。
她是國民黨目前少有的政績在身的明星政客,"媽媽市長"的名頭響徹全島。
把臺中治理得井井有條,不止朱立倫看重她,外界也普遍認為她是下一屆黨主席的有力競爭者。
可是,盧秀燕的反應卻讓所有人意外。面對記者的采訪,她說得很直接:"當黨主席不是我的志向。"
這話聽起來謙讓,但內行人都能聽出背后的算盤。
值此多事之秋,國民黨主席這個位置確實不是什么香餑餑。黨內山頭林立紛爭不斷,關稅和兩岸議題相當棘手。
更要命的是,大量年輕選票還在流失。這時候盧秀燕要是接手,風險太大。
萬一要為這些問題背鍋而中途辭職,多年攢下的政治口碑就全毀了。
倒不如繼續(xù)深耕臺中,穩(wěn)固自己的基本盤,靜待更好的時機。
就在盧秀燕避之不及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來。
鄭麗文不僅主動表態(tài)要參選,還放出了豪言:"當選后第一個收拾民進黨!"
這話說得夠硬氣。早年在民進黨任職,后來轉投國民黨的鄭麗文,在島內以言辭犀利著稱。
相比于溫文爾雅的朱立倫,鄭麗文的"嘴炮"火力十足。她直斥民進黨"跪美反中",認為民進黨無底線地討好美國。
她甚至拿日本舉例:"連石破茂都不跪了,都敢在關稅問題上和特朗普頂牛,臺灣為什么一點反對意見都不敢提?"
算盤打得精,不如劍揮得狠
政治這個游戲,有人算計,有人拼命。盧秀燕和鄭麗文,正好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選擇。
盧秀燕的算盤其實很好理解。繼續(xù)當她的臺中市長最安全,政績擺在那里,口碑也不錯。
主席這個位置風險太大,搞不好就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更何況,還有侯友宜的前車之鑒擺在那里。
2024年選舉中,侯友宜被質疑"藍皮綠骨",兩邊都不討好。失去了綠營民眾的支持,也得不到深藍民眾的認同。
民調一度落后于柯文哲,這個教訓太深刻了。
侯友宜多次表示要"好好做市政",與國民黨刻意保持距離,結果反而讓自己陷入了尷尬境地。
盧秀燕顯然不想重蹈覆轍。她用同樣的理由——忙于市政,來拒絕黨主席的位置。
可是,鄭麗文的選擇就不一樣了。她是從民進黨殺出來的人,最懂對手的軟肋在哪里。
1991年到1999年,鄭麗文是民進黨的核心成員,擔任過發(fā)言人和文傳會副主席。
她曾經(jīng)是民進黨重點培養(yǎng)的青年才俊,對民進黨的運作機制了如指掌。
更重要的是,鄭麗文經(jīng)歷過思想的轉變。她說自己年輕時是"臺獨基本教義派",但后來發(fā)現(xiàn)"臺獨全部是假的,根本就是在騙人"。
這種從內部覺醒的經(jīng)歷,讓她對民進黨的批判更有說服力。
在電視節(jié)目上,她歷數(shù)民進黨上臺以來的種種過失,話語中帶著一種切膚之痛的真實感。
她敢于直面爭議,敢于表達不同觀點,這正是當前國民黨所缺乏的。
最關鍵的是,鄭麗文有一種逆流而上的勇氣。
當別人都在計算得失的時候,她選擇了承擔。當別人都在明哲保身的時候,她選擇了迎難而上。
這種勇氣,在政治算計盛行的臺灣政壇,顯得特別珍貴。
燙手山芋還是救命稻草?
對盧秀燕來說,這是個燙手山芋,接手風險太大。對鄭麗文來說,這是個歷史機遇,正是大展身手的時候。
當前的臺灣政治確實面臨著結構性困境。山頭林立的政黨內部,讓任何改革都舉步維艱。
年輕選票的流失,更是一個長期趨勢。根據(jù)最新調查,18-35歲的年輕選民中,支持國民黨的比例不到20%。
這個數(shù)字讓人憂慮。沒有年輕人的支持,任何政黨都沒有未來。
更嚴峻的挑戰(zhàn)來自經(jīng)濟層面。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臺灣制造業(yè)造成了巨大沖擊。
盧秀燕在記者會上提到,臺中的機械、精密機械、機床等產業(yè)都受到了嚴重影響。
這些產業(yè)在過去半世紀創(chuàng)造了臺灣的經(jīng)濟奇跡,如今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果這些產業(yè)垮了,臺灣經(jīng)濟也會面臨大衰退,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失業(yè)和社會問題。
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需要的是什么樣的領導者?是善于明哲保身的政客,還是敢于迎難而上的政治家?
危機往往伴隨著機遇。關鍵是要有人敢于抓住這個機遇,敢于承擔相應的風險。
鄭麗文的底氣,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她對兩岸關系的獨特認知。
她公開表示"我們都是中國人",這在當前的政治環(huán)境下需要巨大的勇氣。
但這種立場,恰恰可能是臺灣走出困境的關鍵鑰匙。
對于飽受關稅沖擊的臺灣制造業(yè)來說,大陸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打通了這個市場,臺灣的產業(yè)才能真正找到新的出路。
從這個角度看,鄭麗文的參選不是一時沖動,而是基于對臺灣未來的深度思考。
她看到了別人不敢看的問題,說出了別人不敢說的話,做出了別人不敢做的選擇。
這樣的政治家,或許正是臺灣當前最需要的。
從政治算計到歷史使命,誰能擔得起?
政治人物的選擇,最終考驗的是歷史眼光。
盧秀燕選擇明哲保身,鄭麗文選擇迎難而上,兩種選擇的背后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品格。
一個看重的是個人的政治前途,一個看重的是民族的歷史責任。
這種差異,在臺灣當前的政治環(huán)境下顯得特別突出。
政治理性告訴我們,在風險巨大的時候選擇回避是明智的。但歷史使命告訴我們,有些責任是必須承擔的。
鄭麗文的參選宣言中,有一句話特別讓人印象深刻:"倘若兩岸關系好,不打仗,臺島就不需要被美方欺負和勒索。"
這話說得直白,也說得深刻。
八年來,民進黨堅持"反中"立場,對美國卑躬屈膝百般討好,結果怎么樣呢?
既沒有換來更安全的臺海形勢,也沒有迎來更繁榮的經(jīng)濟景象。
反而讓兩岸關系愈發(fā)緊張,裂隙不斷加深。
大多數(shù)政客還沉浸在傳統(tǒng)的藍綠對抗思維中,很少有人能跳出來,從更高的歷史維度思考問題。
鄭麗文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她能夠超越黨派利益,站在民族大義的高度看待兩岸關系。
2028年被視為臺灣政黨輪替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
鄭麗文提出"2028必須政黨輪替",不只是要下架民進黨,更要保護臺灣,不讓臺灣因為賴清德的"政治豪賭"而陷入更大危機。
這種使命感,遠遠超越了個人的政治得失。
放眼整個國民黨,既有意愿出任主席,又敢于向民進黨錯誤路線"拔劍"的,恐怕只此一位。
結語
這場主席之爭,表面上是權力游戲,實質上是價值選擇。盧秀燕選擇明哲保身,鄭麗文選擇迎難而上,兩種選擇背后是兩種政治品格。
臺灣需要的不是精于算計的政客,而是敢于擔當?shù)恼渭?。在民族復興的歷史潮流中,只有那些具備歷史擔當?shù)娜?,才能真正引領時代前進。
你覺得臺灣政治需要更多的理性算計,還是更多的勇敢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