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它之所以沒和中國開戰(zhàn),是因為還有資本撐著在耗。但要是哪天無路可走,為了保住自己的霸權,老美很有可能會最先打響“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擦邊球
八月中旬,美國太平洋艦隊在菲律賓海舉行了一場規(guī)??涨暗膶崗椦萘暎M“高端海上對抗”。
幾乎同一時間,美方宣布批準新一輪對臺軍售,價值約7.5億美元,包含遠程防空導彈和指揮控制系統(tǒng)。
這不是例行公事,從演習區(qū)域的選擇到武器性能的針對性,華盛頓的動作比以往更具鋒芒,更像是在測試對手的反應底線。
很多人仍沿用冷戰(zhàn)思維,認為大國間終將保持“恐怖平衡”,誰也不敢真正動手,但美國不是當年的蘇聯(lián),它的戰(zhàn)略文化中帶著強烈的“主動出擊”基因——要么贏得明白,要么打得突然。
從二戰(zhàn)珍珠港事件到伊拉克戰(zhàn)爭,歷史一再印證:當美國判斷核心利益受損、非軍事手段用盡時,它更傾向于“以戰(zhàn)止損”,而非坐視霸權流失。
那為什么至今還沒走到那一步?答案不在道德,而在成本。
眼下美國依然享有美元體系、聯(lián)盟網絡和科技優(yōu)勢這三重“資本護城河”,它仍在用規(guī)則擠壓、聯(lián)盟圍堵、技術封鎖等方式與中國周旋,但這條路,似乎越走越窄。
五角大樓在《2025年度中國軍力報告》中首次承認,解放軍在區(qū)域拒止、高超音速導彈和太空戰(zhàn)力多個維度“已構成可信威懾”。
注意這個詞:可信,它不是“存在”,也不是“發(fā)展”,而是明確意味著美軍傳統(tǒng)介入手段的風險大幅提高,換句話說,美國的軍事選項正在變少、變貴、變危險。
一旦經濟制裁失靈、科技戰(zhàn)見頂、盟友體系松動,美國會不會鋌而走險?
沒人希望看到這一天,但所有人都需清醒:它有可能選擇“可控沖突”,不是在本土,也不在歐美,而是在西太平洋某個敏感水域、一片爭議空域,甚至一次精心策劃的“代理人摩擦”,
目的不是全面戰(zhàn)爭,而是試探、威懾、擾亂,甚至挽回國內政治頹勢。
最近美軍高層頻繁提及“integrated deterrence”(綜合威懾)和“campaign of campaigns”(戰(zhàn)役集群),表面是軍事術語,實則透露一新動向:未來沖突可能是混合式、多域化、低于傳統(tǒng)戰(zhàn)爭門檻的“灰色戰(zhàn)爭”。
網絡攻擊、太空干擾、無人艦群騷擾、信息輿論操控……這些都可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擦邊球”。
而我們這邊國防部發(fā)言人最近再度重申“中國軍隊不挑起戰(zhàn)爭,但絕不畏懼任何來臨的挑戰(zhàn)”,這句話平和,但帶刺。
它背后是一整套以反干預、區(qū)域控制、核常兼?zhèn)錇楹诵牡膰缿?zhàn)略,核心思路就一條:讓你打不贏、耗不起、不敢賭。
美國近期屢屢嘗試切香腸,但別忘了紅線之下沒有“擦邊球”可言,任何軍事冒險一旦觸及領土完整,規(guī)則將瞬間改變,沒有回旋余地,沒有妥協(xié)空間。
所以你說美國敢不敢開戰(zhàn)?它不是敢不敢,而是何時、何地、以什么方式出手對我們最不利,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保持戰(zhàn)略清醒:不主動尋求沖突,但永遠準備好迎接最壞的可能。
歸根結底,大國博弈這場棋,從來不是比誰更敢冒險,而是比誰更有耐心、更有智慧、更能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今天的中國,早就不是只能“迎擊”的選手,我們有能力讓任何挑戰(zhàn)者明白,冒險的代價,他們付不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