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感情的認知一定是來自于人嗎?或許有的時候,動物的表現(xiàn)更顯忠貞。
金朝末年,就有這樣一位少年,他策馬趕考,途中偶遇獵戶和雙雁。
雙雁原本相伴而行,其中一只被獵戶打下,另一只不但不飛走,還寧愿以身相殉。
這樣一場邂逅讓他心神震動,少年揮淚埋雁、提筆成詞,終寫就千古絕唱。
他是誰?一個尚未經(jīng)歷情事的少年,何以道盡人間至情?
書香門第的神童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山西忻州的一處士大夫人家,喜氣洋洋,因為家中添丁,名喚元好問。
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祖上曾仕宦朝堂,在地方頗有聲望。
父親元德明雖多次求仕未果,終以教授鄉(xiāng)學為業(yè),但博學好古、才情不減。
母親溫婉持重,出生也是清正之家。
書聲瑯瑯、墨香盈門,這就是元好問誕生時的環(huán)境。
但命運總是難免有些波折。
家族中二叔和三叔膝下無子,當時家族傳統(tǒng)又認為血脈延續(xù)重于一切,
所以,父母忍痛將他過繼給三叔元格。
元格為官清廉,頗有文名,雖無親生子嗣,卻對這個過繼來的幼子疼愛有加。
他常常抱著幼小的元好問坐在書案旁,手指著紙上的字句,一筆一劃教他吟誦。
年僅七歲的元好問,便能出口成章,能背誦《論語》,更隨口對答《詩經(jīng)》。
鄰里鄉(xiāng)人皆贊嘆“此子異于常人”,紛紛稱他為“神童”。
十一歲那年,三叔元格赴冀州任職。
少年元好問隨行,也因此結(jié)識了當朝翰林侍讀學士路擇。
路擇一見之下,便對這個年紀尚小卻風骨俊爽的孩子生出欣賞之意。
他不吝溢美之辭:“愛其俊爽,教之為文?!?/strong>自此,元好問得以親近翰林學士,聽其講論文章之道。
在路擇的書房里,少年如饑似渴,那些珍貴的典籍,他往往反復翻閱,甚至在清冷冬夜,凍得雙手僵硬仍不肯合上書卷。
每當讀至有感,他便提筆寫下心中所得,雖稚嫩,卻自有靈氣。
三年之間,他通曉經(jīng)史,貫通諸子百家,詩文才氣日益彰顯。
十四歲時,他又拜陵川學者郝晉卿為師。
郝氏才高學博,精于詩文之道,常帶他游山玩水,寓學于行。
自然景致化作筆下意象,讓他的詩句不再拘泥書本,而是有了靈動和胸襟。
隨著年歲的增長,元好問的才華愈加不可掩藏。
他的文字尚帶稚氣,卻已隱隱流露出日后北國文宗的骨骼風華。
少年意氣赴科場
十六歲的年紀,在如今不過一孩子,可對于一個出身士大夫家庭的少年而言,卻意味著真正走入仕途的起點。
少年心懷大志,自然將功名視為通往天地間的必由之路。
雖說此前已在文會中屢次揚名,但那終究只是鄉(xiāng)里之間的贊譽,唯有金榜題名,方可真正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父親和叔父為他籌備了長途的行囊,書卷、文房四寶、干糧與換洗衣物,一一整齊收納。
出發(fā)之日,全家人齊聚門前,送他騎馬離去。
趕考的道路并不平坦。從忻州出發(fā),一路需翻山越嶺,跨過汾水,再行至并州。
少年雖心懷壯志,但畢竟年紀尚輕,風塵仆仆之中難免疲憊。
可每當夜宿驛站,他總要在昏暗的油燈下翻閱書卷,不愿片刻虛度。
筆墨在手,心緒沉入字里行間,他仿佛已置身考場,胸中才思奔涌。
正是意氣風發(fā)時。
直到那一日,元好問行至汾河岸邊,天色已近傍晚,湖面映著殘陽,水波蕩漾,正是歇腳的好去處。
少年勒住馬韁,準備稍作休憩。
恰在此時,他看見前方有一獵人,手中拎著兩只大雁,羽毛上尚有未干的血跡。
獵人神情復雜,似有嘆息。
元好問心中微微一震。他自小在書中讀過無數(shù)關(guān)于大雁的記載,知其性情專一,常常比翼雙飛,從不離伴。
如今眼前兩只死去的大雁,使他心生疑問。
于是,他上前一步,拱手問道:“敢問兄臺,這大雁從何而來?”
獵人抬頭望了望這位衣著儒雅的少年,長嘆一聲,道出捕雁的經(jīng)過。
原來,他張弓射下一只大雁,落入蘆葦叢中,掙扎哀鳴,另一只在空中盤旋不去,悲聲不止,竟最終猛然俯沖,撞向巖石,自盡殉情。
聽到這里,元好問怔立原地,仿佛整個世界在耳邊轟然作響,只覺心底涌上一股說不出的酸楚震撼。
十六歲的少年,從未經(jīng)歷過愛情,更未嘗過離別生死的滋味。
可那一幕大雁以死殉情的景象,卻足夠一箭穿心。
至情至性
十六歲的少年,素來聰慧敏感,自古詩書常言“雁行不離”,但親眼見證,卻比文字更加撕心裂肺。
獵人說完后,遞來手中那只殉情雁。
元好問伸手接過,手掌被羽毛上的血染紅。
他低頭細看,那雁頭已開裂,血跡尚新,卻依舊保持著撲擊前的姿勢。
一瞬間,他的鼻尖發(fā)酸,淚水盈滿眼眶。
在這血淋淋的畫面面前,他心底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何謂“情至深處,不懼生死”。
少年緩緩蹲下,將那兩只大雁輕輕并攏在一起,仿佛害怕驚擾它們的安眠。
元好問默然良久,心中涌出前所未有的震動。
“世間竟有如此情意……”
他想起自己讀過的古書中所載,大雁生性專一,一旦結(jié)伴,便不再更換??v使一方隕落,另一只也絕不獨活。
只是這份記載,從未如此鮮活。
元好問掏出隨身帶的碎銀,鄭重放入獵人手中,請他將這對大雁賣與自己。
獵人愣了片刻,終究點頭。
少年便親手在河岸邊挖了一個土坑,小心將二雁并肩安放其中。
在墳前,他以石為碑,題下兩個字:“雁丘?!?/strong>
燭火未燃,天地皆黯。
他站在這座小小的墳前,開始思所,人世間的感情,究竟該如何承載?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誓死相守的愛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
一曲《雁丘》
元好問正是少年意氣時,心緒久久不能平復。
他無法將這份震撼僅僅埋在心底,它在燃燒,在呼喊,催促他以文字銘刻。
于是,他席地而坐,取出隨身的筆墨,借著微弱的月光與燭火,心中千回百轉(zhuǎn),化作字字句句。
筆觸在紙上流淌,不是艱澀推敲,而是心靈最真切的呼喊。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strong>
短短一行字,猶如雷霆霹靂,震徹天地。
少年胸中的純粹熱烈,在這一刻化作鏗鏘之音,穿透紙墨,直抵后世心靈。
他繼續(xù)寫下:“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strong>
在這幾句中,他仿佛化身大雁,目睹了它們的聚散悲歡。
癡兒女,不僅指大雁,也是世間所有為愛癡狂的人。
字句之間,悲愴溫柔交織,少年心底的澎湃,在這一刻化作詩詞的浪潮。
他并不知這篇詞將會傳誦千古,只是被眼前之景所觸,被心底真情所迫。
此后,他繼續(xù)行程,赴并州應考。
少年懷抱壯志,卻終究名落孫山。
可與那份功名相比,他在旅途中留下的這首詞,反倒更顯沉重珍貴。
落榜的失意,并未遮掩他心靈的光芒,相反,那一次失意,使他的名字因一闋詞而被歷史銘記。
《雁丘詞》很快在士林中傳開,讀到的人無不動容。
許多飽經(jīng)風霜的文人,在這短短數(shù)句中看見了愛情的真義,看見了生死的重量。
他們或為大雁的殉情潸然淚下,或為少年元好問的真誠震撼心魂。
此后千百年,世間寫愛情的詩詞浩如煙海,有才子佳人離合悲歡,有帝王將相多情薄幸。
可無論辭藻多華美,都難以超越那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strong>
它像一柄利劍,直指人心最柔軟、最無法言說的地方。
或許,元好問當時未曾真正經(jīng)歷愛情,可正因如此,他的文字才純粹至極,不摻雜世俗的算計虛偽。
他少年時的赤誠執(zhí)著,反倒成就了后世無數(shù)人心中的共鳴。
有人說,《雁丘詞》是大雁的墓志銘,也是愛情最動人的挽歌。
多少人讀到此句,心底都會泛起酸楚嘆息。
因為每個人都在問,愛情,到底是什么?
自元好問之后,后世多少文人墨客仿寫、追問,然而終究難以逾越。
他們的詩句或纏綿,或華麗,卻少了那一份直擊心靈的震顫。
正因如此,《雁丘詞》才會被尊為千古絕唱。
汾河岸邊的“雁丘”,或許早已湮沒在風雨之中,墓碑也許早已不存。
但那一夜少年的淚水,那一闋詞中的真情,卻穿越了七百年的時光,依舊回蕩在人們心中。
愛情是什么?我們似乎就明白了,那是生命中最不可背叛的承諾,是即便化為塵土也要與愛人并肩而眠的決絕。
而這一切,源于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在旅途之中偶遇的一對大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