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專機抵達美國前,李在明強硬表態(tài),想要在“安保、關稅”等問題上守住底線,讓特朗普“收割韓國”的計劃,還沒開始就被潑了一盆冷水。
結(jié)束對日本的訪問后,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馬不停蹄地抵達美國,這次訪美,明面上是韓美同盟的常規(guī)互動,但里頭藏著不少“難言之隱”。原因倒也不復雜,實在是美方開的條件清單堪稱“獅子大開口”——從削減駐軍規(guī)模到防衛(wèi)費翻幾番,再到逼韓國多買美國貨、多投錢進美國市場,每一條都直戳韓國的敏感神經(jīng)。出人意料的是,李在明似乎并不打算在這些敏感問題上“一退到底”。
【李在明對美國強硬表態(tài)】
韓美同盟,只是名義上的“平等”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強硬的態(tài)度,李在明在美國得到的接待堪稱“寒酸”,韓方只有外交部部長趙顯陪同,美方僅有國務院副禮賓長和韓裔美軍上校迎接,被韓媒稱為“最低規(guī)格禮賓”,預示著李在明的訪美行程似乎不會順利。
當然,對于這個結(jié)果,只能說是意料之中,畢竟在談判中,韓國能對美國打的“牌”,實在太少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客觀來說韓國在軍事上實力不弱,裝備也不算差,但真要論指揮權(quán),還得看美國人臉色,換句話說,韓國花大價錢養(yǎng)的軍隊,打仗時得聽駐韓美軍司令官的調(diào)遣。
這種“名義上主權(quán)在我,實際上聽命于人”的狀態(tài),讓韓國在涉及駐軍調(diào)整的問題上底氣不足。
【美韓只是名義上的“平等”】
美方這次提出要“提升駐韓美軍戰(zhàn)略靈活性”,韓國表面反對,擔心影響自身安全,但真要硬扛,美國有的是辦法施壓。
比如,美國掌握著韓國軍隊裝備的核心技術——從F-35戰(zhàn)機到導彈系統(tǒng),韓國的先進武器大多依賴美國供應;情報共享上,美國的衛(wèi)星、監(jiān)聽網(wǎng)絡是韓國獲取周邊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
要是韓國在駐軍問題上太強硬,美國完全可能收緊技術合作,甚至減少情報支持。這種“卡脖子”的威脅,讓李在明再硬氣也得掂量掂量。
更關鍵的是,韓美同盟的規(guī)則從來都是美國定的,聯(lián)合軍演怎么搞、武器系統(tǒng)怎么兼容、甚至國防工業(yè)合作怎么分工,都是美國主導。
韓國要是敢在核心議題上唱反調(diào),同盟體系內(nèi)部可能就會出現(xiàn)信任裂縫,這些前車之鑒讓李在明明白:和美國人打交道,強硬姿態(tài)更多是談判桌上的表演,真要觸及自身的核心利益,韓國根本沒多少籌碼維權(quán)。
【韓國在軍事上高度依賴美國】
與美國的經(jīng)濟合作,實質(zhì)是被美國“勒索”
其實,無論是競選時還是上臺后,李在明都表現(xiàn)出了與前任尹錫截然不同的風格,主推“實用外交”,核心是平衡各方利益,但美國大概率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這次訪美前,美國直接甩出“訴求清單”:除了提高軍費之外,要韓國企業(yè)多投3500億美元進美國市場,還要求90%的投資收益歸美國,這些條件明擺著是把韓國當“提款機”。
韓國不是不想反抗,但實在是“打蛇打七寸”——美國捏著韓國經(jīng)濟的命門,韓國的高端產(chǎn)業(yè),比如半導體、汽車、生物科技,技術和市場都高度依賴美國,要是韓國在防衛(wèi)費或投資問題上強硬,美國分分鐘可以收緊技術出口管制,或者推動供應鏈“去韓國化”。
舉個例子,前幾年美國對韓國半導體企業(yè)實施出口限制,理由是“威脅國家安全”,直接導致韓國龍頭企業(yè)的芯片產(chǎn)能下降、成本飆升。
這種“殺雞儆猴”的手段,韓國企業(yè)至今心有余悸,李在明這次承諾“3500億美元投資基金助力美國優(yōu)勢產(chǎn)業(yè)”,說白了是被迫用真金白銀換暫時的安全。
他嘴上說“協(xié)議幫韓國企業(yè)進軍美國市場”,但誰都明白,這更像是美國給韓國畫的餅——90%的收益歸美國,韓國企業(yè)能拿到多少實惠?
更讓李在明頭疼的是,美國連“首腦峰會”都拿來當談判籌碼,有消息稱,美方甚至在考慮,要是韓國不滿足美國的投資要求,峰會可能取消。
這種“你不答應我就翻臉”的威脅,徹底壓縮了韓國的議價空間,李在明就算想在談判桌上硬氣,也得考慮美國真翻臉的后果——到時候不僅投資協(xié)議泡湯,韓美同盟關系也可能受損,韓國在國際上的處境只會更艱難。
【韓國經(jīng)濟也難逃被美國“吸血”的困境】
向中國遞上親筆信,李在明想要平衡中美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李在明訪美的同時,韓國特使團訪問了中國,遞上親筆信,強調(diào)中韓建交33周年的情誼,明顯是想傳遞“沒完全倒向美日”的信號,表示韓方?jīng)]讓中國“失望”。
這種姿態(tài)可以理解:中國是韓國連續(xù)21年的最大貿(mào)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mào)易額超3280億美元,韓國對華出口占其總出口的25%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問題在于,“不倒向”不等于“能平衡”,中美戰(zhàn)略博弈越來越激烈,美國對韓國的對華政策盯得死死的。
不難預見,在這次談判中,美國可能要求韓國加入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聯(lián)盟,限制向中國出口高端芯片制造設備;或者施壓韓國減少在新能源、5G等領域的對華合作,這些要求看似是“盟友間的協(xié)調(diào)”,實則是要把韓國綁定為遏制中國的工具。
更麻煩的是,美國對韓國的影響力滲透到各個領域,從軍事到經(jīng)濟,從技術到輿論,美國就像一張無形的網(wǎng),把韓國緊緊裹住。
【美方不會給韓國留下太多回旋的余地】
李在明想在中美之間“走鋼絲”,但這張網(wǎng)隨時可能勒緊他的手腳,這種全方位的控制,讓韓國的“平衡外交”更像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摔得很慘”。
可見,所謂“實用外交”,聽起來很美好,但現(xiàn)實中需要足夠的實力支撐,對于中韓關系,李在明的“親筆信”或許能證明誠意,但未來的走向還得看中美博弈的大勢,以及韓國能否在中美之間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