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早就在各種報告里指出,今年夏天北方多地會迎來大范圍高溫,局部地區(qū)氣溫直奔43攝氏度以上,甚至刷新不少城市的觀測歷史。
這些高溫主要是大陸高壓和高空暖脊聯手作祟,西風帶北移,在西北上空形成強盛暖脊,大陸高壓增強,干熱氣團東移,遇到太行山阻擋后下沉增溫,導致華北平原熱浪滾滾,覆蓋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上億。
回顧過去幾年,高溫刷新記錄的事兒屢見不鮮。2022年夏天,中國23個省份出現40攝氏度以上高溫,全國366個氣象站破了歷史極值。
那年高溫持續(xù)79天,四川盆地、江漢、江淮等地高溫天數超20天,部分地方達30天以上。上海徐家匯站40.6攝氏度,追平了1873年建站以來的紀錄。
2023年,全國極端高溫事件站次排1961年以來第四多,443個站日最高氣溫達極端標準。2024年更狠,初夏華北就熱起來了,7月到8月長江流域桑拿天主導,重慶沙坪壩站最低氣溫34.9攝氏度,創(chuàng)了連續(xù)30攝氏度以上最久紀錄。
這些高溫不光是數字高,還帶來實打實的麻煩。對人來說,容易引發(fā)熱傷風、熱中風、腹瀉、熱射病、中暑、心腦血管疾病、脫水,甚至情緒暴躁。
2022年,多地報告熱射病死亡病例,浙江、四川、上海、陜西都有。高溫熱浪加劇脆弱人群風險,戶外勞動者和老人慢性病患者最吃虧。
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到2030年全球因高溫損失2.2%總工作時間,經濟損失上萬億美元。德國安聯集團估算,2023年北半球熱浪導致全球GDP下降近0.6%。
電力保供壓力大,空調用電占城市一半能耗,2022年高溫導致河北等7省區(qū)電網緊張,去年夏天北京負荷同比增30%。
農業(yè)方面,作物生長發(fā)育受阻,水分蒸發(fā)快,病蟲害增多,像紅蜘蛛、蛾類、梨網蝽這些害蟲活躍,果實品質下降,生產成本上升。浙江東部、河南西部等地旱情嚴重,長江武漢段水位創(chuàng)1865年以來同期最低,鄱陽湖提前枯水。
盛夏怎么辦?先得及時看天氣預報,中央氣象臺連發(fā)高溫預警就得當回事。個人層面,要保持水分攝入,多喝水但別一次性灌太多,穿淺色寬松衣服,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飲食上多吃蔬果,少油膩,補充鹽分。
老人和小孩更注意,獨居老人最好有人定期查訪。室內用風扇或空調,但別直吹,避免感冒。戶外工作者戴冰涼飲料,戴帽防曬,別長時間裸曬皮膚。社區(qū)可以發(fā)防暑用品,醫(yī)院備好熱射病應對。
面對這種高溫常態(tài)化,專家建議制定城市中長期夏季高溫應對方案。短期應急靠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各省有高溫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高溫中暑事件衛(wèi)生應急預案。
中國氣象局的2021-2025年高溫監(jiān)測預報預警方案強化了預警,疾控中心出了高溫熱浪公眾健康防護指南。長期看,要適應和減緩并重,提高城市氣候韌性,減少制冷措施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