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著“美國優(yōu)先”的旗號,特朗普當年揮舞關稅大棒時,自信滿滿,覺得這是壓制中國制造業(yè)、奪回美國經濟主動權的王牌手段。
可幾年下來,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中國沒被擊垮,反而在產業(yè)鏈和市場多元化上越走越穩(wěn)。
美國企業(yè)和老百姓反倒被高關稅拖累,面對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怨聲載道。
而最有意思的是,一個原本被特朗普視作“鐵桿盟友”的國家,卻從中截胡了生意……
“悶聲發(fā)財”的澳大利亞
當美國大豆、牛肉、葡萄酒這些傳統(tǒng)出口品被中國加上關稅,價格失去競爭力后,誰能第一時間補位?答案就是澳大利亞。
中國市場龐大,而且長期依賴穩(wěn)定供應,在大豆、牛肉領域,美國一退,澳洲立馬頂了上去。
根據(jù)最新披露的數(shù)據(jù),2025年上半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谷飼牛肉出口猛增了36%,單月出口量超過一萬噸,占了總出口的三分之一。
而本來因為中澳關系緊張被限制的葡萄酒和大麥,也隨著壁壘全部解除,重新大量進入中國市場。
除了農產品,能源和礦產更是扮演了關鍵角色。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與礦產資源進口國,鐵礦石、煤炭、天然氣這些大宗商品只要有需求,供應商的銷量就不用愁。
原來部分由美國供應的煤炭,在關稅背景下價格直線上升,中國企業(yè)轉向澳大利亞比價后發(fā)現(xiàn)更劃算,于是訂單全跑到澳大利亞去了。
液化天然氣更是如此,中國在能源多元化的背景下不斷加大從澳大利亞的進口力度,使得澳洲能源對華出口成為整個經濟的“壓艙石”。
從宏觀數(shù)據(jù)看,2024年中澳貿易額高達2100億美元,光是2025年上半年就突破了600億美元,相比周邊一些國家可謂逆勢上揚。
而且,這還不僅僅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阿爾巴尼斯政府上臺后,迅速與中國修復關系,取消了莫里森時期留下的各種貿易摩擦。
2023年大麥關稅被解除,2024年葡萄酒、龍蝦的出口通道全面恢復,這等于是給了澳大利亞企業(yè)安心吃螃蟹的機會。
加上中澳自貿協(xié)定已經實施十年,不少商品早已進入零關稅通道,比如蜂膠、魚油這些在中國消費市場非常受歡迎的健康品,價格相較其他國家低20%-30%,自然更具吸引力。
連清關手續(xù)都實現(xiàn)電子化,大大縮短了到貨時間,這種便利化條件讓澳企在競爭中占了不少便宜。
更妙的是,美國居然還給澳大利亞打了“助攻”。特朗普搞全球10%關稅,但對澳大利亞卻網開一面,遠低于對日本和歐洲的稅率。
原因很簡單:澳大利亞是“五眼聯(lián)盟”核心成員,美國在亞太戰(zhàn)略中需要它站隊,而且本身還依賴澳洲的稀土資源來維持高科技產業(yè)鏈安全。
在這種地緣綁定的情況下,澳大利亞一邊享有美國盟友待遇,一邊拿下中國市場“缺口紅利”,左右逢源,是最大的意外贏家。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是澳大利亞能接住這波紅利,而不是其他美國盟友?
為何是澳大利亞?
這其實要從它的經濟結構說起。
澳大利亞國土遼闊,資源儲量驚人,鋰礦占全球一半以上,鐵礦石供應全球30%。
然而,人口稀少、內需市場有限,這種先天條件決定了它只能走依賴出口的發(fā)展模式。
而中國正好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進口國,兩者在結構上天然互補:澳大利亞要出口資源求生存,中國需要穩(wěn)定供應來維持制造大國地位,這就是最穩(wěn)定的合作。
對比來看,美國與澳大利亞的經濟關系更像是“買少賣多”。
美國不需要太多澳洲的原材料,反而高價向澳洲推銷軍事裝備和科技產品,長期形成逆差。
澳大利亞經濟上的真正利潤點,其實更多來自中國市場。
也正因為如此,阿爾巴尼斯政府完全沒有必要在經濟上“跟風”美國,反而有動力去修復同中國的關系。
實際上,眼下澳大利亞政府的做法,其實是對前任莫里森的一種反思。
當年莫里森跟隨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大打“脫鉤”牌,結果中國反制措施迅速見效,煤炭大規(guī)模積壓、葡萄酒廠庫存爆棚,農民和礦工的不滿情緒幾乎要讓政府下臺。
阿爾巴尼斯上任之后,立刻調整戰(zhàn)略,強調要讓中澳關系“回到正軌”。
事實證明,這一務實路線收效顯著。被擱置的訂單重新回流,企業(yè)恢復盈利,市場規(guī)律用現(xiàn)實狠狠打臉那些純靠政治喊口號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在地緣博弈中也采取了所謂的“縫隙生存術”。
它在安全上靠美國,不斷參加與美國、日本的南海聯(lián)合軍演;但在經濟上,又牢牢抱住中國這個最大的買家。
比如一邊派軍艦在南海刷存在感,一邊與中方敲定液化天然氣幾十年的長期供貨合同。
對于澳大利亞而言,只要能從中美兩邊獲取好處,它就把風險降到最低,也難怪成了最大贏家。
不過,一個問題不能回避:澳大利亞的繁榮能持續(xù)多久?
繁榮背后的隱憂
經濟上嚴重依賴中國,安全上又要緊隨美國腳步。
這種“兩頭下注”的做法,在短期內能帶來好處,但一旦中美在臺海或南海的緊張局勢升級,澳大利亞就很可能被逼迫“選邊站隊”。
從現(xiàn)實動作看,澳大利亞并非完全無私。
比如在關鍵礦產領域,它跟隨美國出臺所謂《關鍵礦產戰(zhàn)略》,限制中國企業(yè)投資本國稀土礦,這顯然是在對華設置隱性障礙。
但同時,它又不得不依賴中國市場來消化煤炭和鐵礦石。這種“左右手互博”的矛盾,會讓澳大利亞未來的政策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其實,美國作為盟友,也未必可靠。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一向反復無常,說變臉就變臉。今天給澳大利亞豁免,明天可能就因國內政治需要,又把矛頭對準盟友。
似的例子早有前車之鑒,比如美國和歐盟此前還因鋼鋁關稅、船舶靠港費用打得不可開交。
澳大利亞若把未來寄托在美國的“盟友豁免”上,無異于抱薪救火。
從長遠看,澳洲國內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提出警告:“不要總指望美國的安全傘,飯碗端在自己手里才最穩(wěn)妥?!?/p>
深化與亞洲的合作,尤其是緊抓RCEP的機遇,可能才是讓澳大利亞真正走向穩(wěn)定發(fā)展的唯一出路。
倘若還一味在陣營對抗之間搖擺下去,“今天的最大贏家”很可能淪為“明日的犧牲品”。
參考資料
海外網:《澳媒:澳政府應退出美英澳安全伙伴協(xié)定》2025年8月28日
新浪財經:《中澳油菜籽貿易有望破冰:五年僵局或將迎來轉機》2025年7月17日
鳳凰網新聞:《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中澳貿易額至少是澳美十倍》2025年7月2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