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游走中國”是《中國日報》2025年推出的立足文旅融合的融媒體重點專欄,將自然風(fēng)光、文化遺產(chǎn)、非遺瑰寶有機(jī)結(jié)合,用文化視角解讀具有國際傳播屬性的地標(biāo)IP,串聯(lián)起具有國風(fēng)范的主題游徑,挖掘呈現(xiàn)各地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推出主題旅游線路報道。8月28日,本期“游走中國”欄目走進(jìn)湖南,探尋張家界、湘西、懷化三地的奇山秀水人文秘境。
《中國日報》8月28日第16-17版?截圖。
盛夏的湘西,山巒起伏,樹木蔥郁,天空湛藍(lán),交相輝映出一場視覺的盛宴。
湘西的山大多秀美動人,有些更是宛如仙境。正因如此,湘西地區(qū)吸引了大量游客,還被很多徒步旅行者譽為天堂。
張家界是我湘西七日游的第一站。清晨,我被鬧鐘叫醒,迷迷糊糊中拉開窗簾。突然,我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震撼了——遠(yuǎn)處的天門山高聳著,仿佛天地間一個巨型鎮(zhèn)紙,莊嚴(yán)地守著大地。
張家界三千奇峰。
凝視著這座山,我突然意識到,這些巨大的“巖石”在數(shù)億年前曾淹沒在海底,而人類的生命不過轉(zhuǎn)瞬即逝?;蛟S,這正是中國人歷來崇敬山岳的原因之一。
在湘西人民心中,天門山是一處圣地。張家界舊稱大庸,曾為歷史上的吳國管轄。那時,天門山(當(dāng)時稱為嵩梁山)已是一處名勝。
公元263年發(fā)生了驚人的一幕:一座高達(dá)1300米的峭壁突然坍塌,赫然顯現(xiàn)出宛若通往天界的大門。此山因此得名“天門山”。
隨行的當(dāng)?shù)厮緳C(jī)告訴我們,天門山的朝向始終在微妙地演變著,如今正持續(xù)向西偏轉(zhuǎn)。約70年前,站在當(dāng)時張家界最繁華的南碼頭便可看到天門洞,而今若要一睹奇觀,則需去往距離碼頭四公里的大庸橋,那里如今已成為張家界的繁華中心,“它朝向哪里,繁榮就跟到哪里”。
天門洞高131.5米,寬57米,深6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要抵達(dá)天門洞,游客需乘坐穿山電梯,否則必須攀登999級陡峭臺階。
張家界天門山天門洞。
我計劃沿東線游覽山頂,再下行至天門洞。
我乘坐了長達(dá)7.6公里的索道,這是世界最長的高山客運索道之一,隨后抵達(dá)1500米高的山頂。在那里,我只來得及參觀珙桐園,里面種植著150株我喜愛的珙桐,隨后體驗了懸于峭壁之上的60米玻璃棧道。
玻璃棧道上,一個小女孩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小心翼翼地貼著最靠近山體的邊緣前進(jìn),盡管濃霧遮蔽了下方的深淵,她還是嚇得哭起來。
天氣悶熱,山頂卻涼爽宜人。許多游客在樹蔭下休息,喝著水,吃著零食。我匆匆忙忙地沖向穿山電梯的入口,以為能將我?guī)У缴降牧硪粋?cè),繼續(xù)探索剩余的八個景點。然而,電梯卻直接將我?guī)У搅颂扉T洞。更遺憾的是,我的門票無法再次乘坐電梯返回山頂。
張家界大峽谷景區(qū)。
從天門洞可以到站坐纜車下山。我要么換乘好幾段扶梯,要么自己走完999級臺階。想著“來都來了”,我還是決定挑戰(zhàn)臺階。
安全走完最后一級臺階后,我去郵局給朋友們寄明信片。一位工作人員聽了我的故事后建議:“不如再爬999級臺階上去?不然,你這趟天門山之旅可就到此為止了?!?/p>
盡管衣服已被汗水浸透,小腿開始酸痛,時間也已下午三點,我還是聽從了她的建議。
18分鐘后,我爬完了999級臺階,心跳也飆升至每分鐘170次。此時的我已置身于拍照的游客之中。景色雖美,但與前一天所見的令人嘆為觀止的砂巖峰林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中午時分,汗流浹背、頭發(fā)濕透的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迷路了。之前我跟著一群游客上下臺階,這些臺階本應(yīng)通往張家界最受歡迎的景觀——張家界乾坤柱(也被稱為阿凡達(dá)懸浮山,就是詹姆斯·卡梅隆2009年電影《阿凡達(dá)》中哈利路亞山的原型)??擅康揭粋€岔路口,指示牌上總寫著“迷魂臺”。繞了好幾圈后,我只好拿出手機(jī)打開地圖。幾分鐘后,傳說中的砂巖峰柱映入眼簾——巍峨挺拔,深不可測,氣勢磅礴,猶如一根根巨大的石筍,以驚人的力量和速度破土而出。
極限運動愛好者在張家界翼裝飛行。
我曾多次看過照片,天真地以為親臨其境時不會那么震撼,畢竟我也游歷過全國各地眾多壯麗美景??烧嬲驹谒鼈兠媲暗哪且豢蹋疫€是被徹底征服了。我的視線根本無法從這些奇異陡峭的山峰上移開。只差一層云,就能讓它們看起來像是真正漂浮在空中。
“壯觀”是我唯一能想到的詞。它們的確宛如仙境。
張家界境內(nèi)聳立著3000多根砂巖峰柱,其中1000根高度超過200米。這種獨特、集中且原始的景觀于2010年被全球地質(zhì)界認(rèn)定為“張家界地貌”。
大約3.8億年前,張家界沉于海底。后來,地質(zhì)構(gòu)造運動將海底基巖托舉出海面,改變了這里的地貌,并留下了500米厚的石英砂巖巖層。
數(shù)百萬年來,流水侵蝕將砂巖雕琢成高聳的峰柱、深邃的溝壑和峽谷。以高濕度、強(qiáng)降雨為特征的亞熱帶氣候加速了這一過程,風(fēng)力作用和溫度變化也加劇了巖體的開裂和侵蝕。
與此同時,樹木根系與其他植物深扎巖縫,持續(xù)促進(jìn)砂巖的分解,共同塑造了這里獨特的地貌奇觀。
在天子山景區(qū),一位當(dāng)?shù)貙?dǎo)游指著一根砂巖峰柱向眾人講解:“看那邊,有棵松樹像開屏的孔雀,旁邊有三塊小巖石,下面是一塊大巖石,整個造型像一艘船。那就是著名的景點‘石船出海’。云霧環(huán)繞時尤其驚艷。那是武陵松,馬尾松的一個變種,非常頑強(qiáng)?!?/p>
在該地區(qū)500多種木本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多。石英砂巖保水性差,陡坡土壤稀薄,因此峰頂嚴(yán)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塑造了它的特性。為適應(yīng)這些惡劣條件,武陵松通過限制生長來保存能量。
其針葉短小而粗硬,耐低溫,裸露的根系孜孜不倦地吸收水分,從細(xì)雨到霧氣,不放過任何一滴滋養(yǎng)。
數(shù)百萬年來,流水侵蝕將砂巖峰柱雕琢成一座庇護(hù)所,為武陵松以及棲息于此的動植物提供家園,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這片自然奇觀。
從張家界向南前往湘西,沿途風(fēng)景秀麗,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吉首市的德夯大峽谷尤令人印象深刻。
湘西德夯大峽谷天問臺。
到達(dá)峽谷時,我還在車?yán)锼X。導(dǎo)游提到一個叫“天問臺”的景點。據(jù)說那是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其名作《天問》的地方。
我瞬間清醒,振奮不已。作為屈原的粉絲,我頓時感到與此地有一種精神上的聯(lián)結(jié)。
大雨剛停,白霧籠罩著陡峭的山峰。在這空靈的景致中,一座白色的圓形平臺依偎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一條蜿蜒的階梯通往平臺。
這迷人之景仿佛是天神居住的仙境。實際上,這里是苗族人在特殊場合舉行儀式祭祀神靈的圣地。
矮寨大橋。
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里可能并非屈原寫作該詩的確切地點。然而,峽谷之美令人嘆為觀止,不禁讓人想象,在這樣的地方才能激發(fā)如此壯麗的詩篇,屈原或許正是在這里開啟了中國詩歌的浪漫傳統(tǒng)。
旅程最后一天,我是在湘西龍山八面山頂潮濕的帳篷中醒來的。八面山海拔1416米,山頂廣闊,綿延20公里,最寬處達(dá)4公里。我原計劃在此度過一個完美的夜晚:先仰望星空,再迎接日出。
湘西紅石林景區(qū)。
可實際情況,我住下的這晚,狂風(fēng)呼嘯不止,整夜拍打著帳篷,如同交響樂般震耳欲聾,我時刻擔(dān)心自己會被卷走。惡劣的天氣讓我無法觀星和日出,美好愿景只能留待下次實現(xiàn)了。
我們一早趕著出發(fā)前往130公里外的高鐵站。車行在蜿蜒的山路,我想著略感失望這趟行程。正望著車窗外沉思著,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象突然展現(xiàn)在我眼前:墨綠的群山廣袤如海,縷縷白云點綴其間。我急忙在觀景臺下車,用相機(jī)記錄下這一幕。
這趟旅程完美收官。
(中國日報 楊陽 何純 編譯 朱友芳 熊孟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