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北京的一間會議室內(nèi),中央有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一項全國性的工作——為全體干部按行政級別發(fā)放工資。這項制度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系統(tǒng)化的干部評級,意義重大,牽動全國。
就在這項工作進入尾聲時,一個人的名字卻讓工作人員集體陷入沉默。他沒有軍銜,也沒有職務,檔案上寫著“療養(yǎng)中”,卻無人敢擅自評定他的行政級別。
工作人員左右為難,最后只得將問題上報中央。不久后,毛主席親自批示:“位三同志勞苦功高,應定為行政三級。”這意味著,他將享受副總理級待遇,行政級別甚至高于開國大將。
那么,這位看似“無名”的干部究竟是誰?他又做了什么,讓毛主席如此重視,給予破格待遇?一個沒有軍銜、沒有職務的人,為何能在全國評級中“驚動最高層”?他的革命生涯究竟走過了怎樣的坎坷與榮耀?
鄭位三,1902年出生在湖北黃安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早期革命者,從小便將“天下興亡”的大義灌輸給他。16歲那年,他考入湖北甲種工業(yè)學校,因考試名列第三,便將名字改為“位三”,意為“立足第三,自強不息”。
1925年,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踏上革命之路。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僅兩年后,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席卷全國。鄭位三毅然返鄉(xiāng),在黃麻地區(qū)組織農(nóng)民武裝,開展反抗斗爭,成為黃麻起義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起義雖然失敗,但卻為鄂豫皖根據(jù)地的建立埋下了伏筆。鄭位三沒有氣餒,而是繼續(xù)在大別山一帶進行革命活動,與董必武等人并肩作戰(zhàn)。敵人對他恨之入骨,懸賞高價緝拿他,他的照片被張貼滿街巷。
1932年,國民黨發(fā)動對鄂豫皖的第四次“圍剿”。紅軍主力決定戰(zhàn)略轉移,而鄭位三臨危受命,擔任游擊總司令,留在鄂東北堅持斗爭。
就在這段時間,他的父親染毒瘡而亡,母親和妻子也因饑寒交迫相繼去世。可他沒有倒下,反而帶領幾百人發(fā)展成五千人的隊伍,重新補充紅二十五軍的兵力。
1934年,他隨紅二十五軍開始長征。雖然職位不低,但他始終走在隊伍中,將配發(fā)的馬匹讓給傷員使用,自己步行翻山越嶺。到達陜北后,他又被派往南方,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為后續(xù)西征打下基礎。
抗戰(zhàn)爆發(fā)后,鄭位三擔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政委。他帶領部隊在敵后展開戰(zhàn)斗,一年之內(nèi)就將隊伍擴充至1800人,建立了抗日根據(jù)地。他以游擊戰(zhàn)術巧妙周旋于日軍之間,成為敵人頭痛的目標。
1946年,蔣介石撕毀協(xié)定,內(nèi)戰(zhàn)爆發(fā)。面對三十萬敵軍壓境,中央命令中原軍區(qū)突圍。鄭位三因重病本應返回延安休養(yǎng),但他堅決要求留下。
他拄著拐棍與戰(zhàn)士一起轉戰(zhàn)數(shù)十日,最終成功突圍。此后,他病情加重,被安排到山東療養(yǎng),直到離世前都未再返回一線。
令人敬佩的是,盡管早已退出崗位,鄭位三仍始終關注國家建設。他通過書信向中央提出建議,為家鄉(xiāng)發(fā)展出謀劃策。他從不自居功臣,更未主動向組織提出待遇要求。
正是他這種低調(diào)與無私,讓工作人員在評級時犯了難。他在檔案中幾乎沒有具體職務,也沒有軍銜,既不屬于軍隊,也不屬于機關干部的編制范圍。一時間,誰也不敢擅自決定他的級別。
最終,這份難題擺到了毛主席桌前。毛主席在看完鄭位三的檔案后沉默良久,隨后批示:“他為黨為人民付出太多,應定為行政三級。”要知道,行政三級是副總理級待遇,而當時的開國大將也僅為行政四級。
鄭位三得知后,并沒有因此改變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依舊簡樸,衣著樸素,每月的津貼幾乎全部用于資助烈士子女和家鄉(xiāng)建設。他只留下夠吃飯的錢,其余全部捐出。
他的子女也被他嚴格要求,不許搞特殊,不許鋪張浪費。他一再叮囑家人:“我們是人民的干部,不是來享福的。”直到他1975年病逝,他都堅持不接受額外照顧,一生廉潔到骨子里。
追悼會上,眾多革命老兵自發(fā)趕來吊唁。他們說:“位三同志沒有軍銜,卻勝過無數(shù)將軍;他沒有官職,卻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泵飨哪堑琅?,既是對一位革命老人的最高肯定,也是一種象征——在新中國的制度面前,真正的功臣,永遠不會被遺忘。
鄭位三的人生就像一條燃燒的火線,從大革命到長征,從抗日到內(nèi)戰(zhàn),他始終沖鋒在第一線。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能不能被歷史銘記,不在于身上的肩章與職務,而在于他為國家做了什么,為人民犧牲了什么。這就是鄭位三,一位“無職無銜”的真正英雄。
鄭位三的一生,就像一把深埋泥土的鋤頭,不鋒利,也不耀眼,卻實實在在地翻動著歷史的土地。他的名字未必家喻戶曉,但他的貢獻,早已寫進了共和國的骨血之中。這位無職無銜的老干部,最終卻因實打實的貢獻,得到了共和國最崇高的肯定。
中國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正是因為無數(shù)像鄭位三這樣的“無名英雄”,用生命和信念鋪出了一條民族復興之路。他們的故事,也永遠不會被忘記。
信息來源:
[1]人人都是講解員!武科大團隊讓紅安鄭位三故居重煥生機 極目新聞
[2]同心共建和美鄉(xiāng)村,“鄭位三故里”馬鞍山村喜迎建軍節(jié) 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