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48年7月,襄陽城破,國軍將領郭勛祺被俘,不同于其他戰(zhàn)犯入所改造,他不僅免于改造,還獲陳毅親自接見。
這位曾在土城戰(zhàn)役力挫七大元帥的川軍猛將,為何能得如此特殊對待?
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抵達貴州北部。
蔣介石急電四川軍閥劉湘,要求他派兵在川黔邊境攔截紅軍,企圖將紅軍圍殲在長江以南。
劉湘接到命令后第一時間想到了郭勛祺——他出生四川雙流,從士兵一步步升到旅長,以善打硬仗、熟悉山地作戰(zhàn)聞名。
郭勛祺曾在四川軍閥混戰(zhàn)中多次擊退對手,被川軍士兵稱為郭猛子。
劉湘給了郭勛祺3個旅的兵力,讓他從四川瀘州出發(fā),向貴州溫水方向進軍堵住紅軍入川的通道。
紅軍很快接獲了川軍出兵的情報,但負責翻譯電文的工作人員出現(xiàn)了失誤,把3個旅誤寫成3個團。
當時紅軍剛經(jīng)歷湘江戰(zhàn)役,兵力不足3萬人,急需一場勝利補充物資、提振士氣。
毛主席等人根據(jù)錯誤情報判斷,郭勛祺部只有6000人,決定在土城打一場殲滅戰(zhàn),由紅三軍團、紅五軍團擔任主攻,紅一軍團負責打援。
細雨濛濛,土城戰(zhàn)役打響,紅軍戰(zhàn)士冒著雨向川軍陣地沖鋒,卻沒想到川軍的抵抗遠比預想中猛烈。
郭勛祺帶來的不是3個團而是6個團1萬多人,且配備了迫擊炮、重機槍等重型武器,還占據(jù)了土城周邊的制高點青杠坡。
時任紅三軍團軍團長的彭德懷親自到前線指揮,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帶著戰(zhàn)士們輪番沖鋒,卻始終無法突破川軍的防線。
更讓紅軍意外的是,郭勛祺不僅善于防守,還懂得抓住時機反擊。
他看出紅軍左翼兵力薄弱,派兩個團從側翼迂回,突襲紅軍后方,導致紅三軍團、紅五軍團出現(xiàn)不小的傷亡。
當時參戰(zhàn)的紅軍將領中,有七位后來的開國元帥,還有200多位開國將軍,卻因為情報失誤和敵眾我寡陷入了被動。
最終紅軍為避免更大損失,主動撤出戰(zhàn)斗,西渡赤水河,這也成為四渡赤水的開端。
土城戰(zhàn)役后,郭勛祺成了國民黨軍中的紅人。
但蔣介石對他并不信任,因為郭勛祺是劉湘的嫡系,而蔣介石一直想削弱地方軍閥勢力。
所以蔣介石只給了郭勛祺一個模范師師長的虛職,沒有增加兵力和補給,還暗中讓其他將領監(jiān)視他,故意離間他和劉湘的關系。
劉湘本就對郭勛祺的戰(zhàn)功有所忌憚,經(jīng)蔣介石這么一挑撥對郭勛祺更加防備,把他的部隊調往川北遠離核心區(qū)域。
郭勛祺對此心知肚明,卻只能隱忍——他是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可看著自己一心為國卻遭猜忌,心中滿是苦悶。
抗日戰(zhàn)爭后,川軍奉命出川抗日,郭勛祺任師長,出發(fā)前郭勛祺對士兵們說,
過去我們打內(nèi)戰(zhàn)對不起家鄉(xiāng)父老,這次去打鬼子,要給四川人爭口氣!
當時的川軍裝備極差,士兵們穿著單衣、草鞋,手里的步槍還是清末制造的漢陽造,有的甚至沒有刺刀,只能背著大刀。
但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在郭勛祺的帶領下,從四川徒步走到江蘇,參加了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在南京外圍的句容戰(zhàn)斗中,郭勛祺率部與日軍血戰(zhàn)三天三夜,打退日軍多次進攻,部隊傷亡超過三分之二,卻始終沒有后退一步。
后來因為南京城破,郭勛祺才帶著殘部突圍撤到安徽休整,這個消息傳到新四軍軍部后,陳毅非常高興。
他和郭勛祺早在1922年就認識,當時陳毅在四川重慶的《新蜀報》當編輯,郭勛祺是川軍的一名營長。
陳毅知道郭勛祺有愛國心,不愿打內(nèi)戰(zhàn),便想趁機拉攏他推動國共合作抗日。
陳毅借著拜訪老朋友的名義,騎馬從新四軍軍部云嶺村出發(fā),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郭勛祺駐扎的青陽木鎮(zhèn)。
郭勛祺見到陳毅非常激動,把他請到自己的住處,還讓夫人羅顯功出來作陪,特意做了四川臘肉、回鍋肉等家鄉(xiāng)菜。
飯桌上,兩人聊起抗日形勢,郭勛祺對蔣介石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很不滿。
陳毅趁機提出希望雙方加強合作,互通情報、互相支援,郭勛祺當即答應,之后多次利用職務之便,給新四軍送去步槍、子彈、藥品等物資。
這些物資都是他從自己部隊的補給中省出來的,有時甚至要冒被蔣介石發(fā)現(xiàn)的風險。
很快郭勛祺的這些行為被國民黨特務報告給了蔣介石。
蔣介石以貴池戰(zhàn)役作戰(zhàn)不力為由撤銷了郭勛祺第五十軍軍長的職務,把他調往重慶閑賦。
郭勛祺知道這是蔣介石的報復,對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
當天晚上,他就通過秘密渠道聯(lián)系新四軍,表示愿意率部起義加入新四軍。
但新四軍方面經(jīng)過慎重考慮最終拒絕了他的請求,當時國共還沒有徹底破裂,如果接收郭勛祺起義不利于團結抗日大局。
直到國民黨節(jié)節(jié)敗退,蔣介石才又想起郭勛祺。
但此時的郭勛祺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斗志,他知道國民黨大勢已去卻又無法違抗命令,只能硬著頭皮上任,隨后郭勛祺被俘。
被俘后的郭勛祺沒有像康澤那樣沮喪,反而主動要求見陳毅,當時陳毅擔任中原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接到消息后立刻趕來。
郭勛祺原本以為自己會被送去改造,卻沒想到陳毅向中央建議讓他免于改造,留在部隊協(xié)助工作。
郭勛祺熟悉川軍情況,對四川的地理、人文也很了解,能為解放軍解放大西南提供幫助。
郭勛祺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曾是國民黨的將領,力挫過七位開國元帥,卻又與共產(chǎn)黨交好,
在抗日時期支援新四軍,被俘后不僅免于改造,還為新中國的建設出力,
他的經(jīng)歷既反映了那個動蕩年代個人命運的波折,也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寬廣胸懷和用人智慧。
參考資料:
1. 《郭勛祺傳》(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土城戰(zhàn)役史料匯編》(中共遵義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年版)
3. 《陳毅年譜》(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川軍出川抗日紀實》(四川省檔案館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5. 《襄陽戰(zhàn)役史》(中共襄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 《國民黨起義將領名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