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代表剛在華盛頓談完,雙方都在釋放善意,然而就在中方代表團返程之際,特朗普卻送了中方一句話,既像是表態(tài),又更像是警告。那么,特朗普究竟說了什么?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評論特朗普最新對外舉措時,竟然將美國稱作“最大的破壞者”,這一表述背后透露出什么信號?
8月27日至29日,中美代表團在美國財政部、商務部和貿易代表辦公室輪番對話,從經(jīng)貿分歧到合作共識,幾乎所有敏感議題都被擺上桌面。中方代表李成鋼副部長在會談中一再重申,中美之間要堅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不能陷入零和對抗。與此同時,美國方面也顯露出一定松動,財政部、商務部官員,以及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和商會代表,都希望中美兩國能找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經(jīng)貿平衡點。
然而,就當中美會談看似平穩(wěn)收尾時,特朗普卻在社交媒體上說了一句話:“所有關稅依然有效,美國會贏到最后?!边@句話既是在回應美國法院裁定多數(shù)加稅措施違法的判決,也像是對中國釋放的一個復雜信號。表面上,特朗普強調不會輕易讓步,實際上卻是在利用“對華強硬”的姿態(tài)穩(wěn)固選票,同時為未來可能的政策調整留后手。
這正是特朗普一貫的做法,既要制造聲勢,讓支持者覺得他沒有在中國問題上“軟化”,又要通過模糊表態(tài)給自己留出回旋余地。對中方而言,這句話既不新鮮,也不值得過度解讀,因為中國已經(jīng)多次看清,美國的單邊施壓不可能換來實質性合作。所以,李成鋼副部長離開前的那句忠告——“中美應合作共贏,推動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實際上已經(jīng)給特朗普留足了臺階,只是他愿不愿意走下去的問題。
如果說特朗普的這句話仍是老調重彈,那么沙利文的表態(tài)則顯得意味深長。就在中美談判落幕的同一天,沙利文在一檔播客中談到,如今在許多盟友眼中,美國已成“最大的破壞者”。他的話并非空穴來風。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接連對外揮動關稅大棒,從印度到歐洲都沒能幸免。印度總理莫迪甚至四次拒接特朗普電話,轉而飛往中國尋求新的合作空間。而在大西洋彼岸,美歐關系同樣暗流洶涌,連最親密的傳統(tǒng)盟友也在質疑美國的“可預測性”。這種局面表明,美國不僅在對手面前樹敵不斷,連盟友之間的信任紐帶也在加速松動。
除此之外,沙利文還指出:“各國正在談論對美的風險?!边@句話堪稱對美國外交信譽的當頭棒喝。原本,美國想聯(lián)合盟友遏制中國,如今卻因為特朗普的關稅戰(zhàn),讓伙伴國心生戒備,甚至倒向北京。換句話說,特朗普的操作正在把美國一步步推向孤立。
從這個角度看,中美這場談判不僅僅是貿易問題的磋商,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內部的混亂和外部的孤立。法院裁定關稅違法,卻留出上訴空間,這種“判而不決”的司法操作,既展示了美國制度的制衡,也折射出權力部門之間的微妙默契。特朗普一邊怒斥“黨派偏見”,一邊大聲宣稱美國必然獲勝,看似強硬,實則是把國內民意與國際博弈綁在一起,用政治姿態(tài)掩蓋經(jīng)濟困境。
中國看得清楚,美國經(jīng)濟正在為這場對華關稅戰(zhàn)付出代價。大豆滯銷、農(nóng)民受損、通脹加劇,這些都讓特朗普不得不面對選票基礎的動搖。而美方的企業(yè)界則更直白,他們需要中國市場,否則根本無法維持增長。連美國商會代表都在會談中對中方表態(tài),“不能失去中國”,這說明美國社會層面對特朗普的“關稅牌”早已心存不滿。
總體來看,從中美代表談判,到特朗普送出那句硬氣又含糊的表態(tài),再到沙利文把美國稱作“最大的破壞者”,短短幾天的時間,世界看到了兩個美國,一個是依舊堅持“關稅戰(zhàn)”的美國,另一個則是對外信譽流失、盟友漸行漸遠的現(xiàn)實美國。未來中美關系如何走,關鍵不在中國,而在美國還能不能認清這一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