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江蘇工人報》頭版"淬火”專欄
發(fā)表文章
《趙亞夫:為農民服務一輩子》
報道全國先進工作者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時代楷模
趙亞夫
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6月下旬,有機越光水稻即將迎來抽穗的關鍵時期。84歲的趙亞夫不顧天氣悶熱,依然保持每周前往戴莊村現場指導兩到三次的習慣。
趙亞夫,1961年參加工作,先后擔任過鎮(zhèn)江農科所所長、黨委書記,鎮(zhèn)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在宜興農林學院讀書時,他就立志要用所學的知識,為農民服務一輩子。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60多年來,趙亞夫扎根農村,帶領團隊先后推廣農業(yè)新品種新技術350余萬畝,給農民帶來近300億元直接收益,帶領數十萬老區(qū)農民實現了小康夢。
“要致富,找亞夫”
1982年,趙亞夫作為鎮(zhèn)江農科所的第一批研修生赴日本學習。組織上安排學習的是水稻種植技術,他又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草莓種植技術,為的是“把這項技術帶回祖國,一定能讓農民增加收入”。他把草莓大棚作為研究試驗基地,如饑似渴地學習種植先進技術。第二年回國,他帶回20棵草莓苗和13箱農業(yè)書籍。
這些草莓苗成為趙亞夫發(fā)展高效農業(yè)的“火種”。他果斷調整農科所的研究方向,從稻麥栽培向高效農業(yè)轉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水田保糧、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他頂住壓力親自帶頭到鄉(xiāng)村一線推廣草莓等應時鮮果種植,為茅山老區(qū)的“三農”發(fā)展開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到1987年,句容白兔鎮(zhèn)種植露天草莓達7000多畝,收入達到8000多萬元,農民們都開心地笑了。
然而,草莓成熟周期短又不耐儲存。趙亞夫立即著手推廣草莓大棚種植,創(chuàng)造性地在國內首先采用了地膜覆蓋、放蜂傳粉、“黃板”滅蟲等一系列新技術,一年三季出產草莓,防止草莓集中上市銷售出現積壓。葡萄的種植也是如此,從“巨峰”“美人指”到“夏黑”,一個個品種被引進、消化、轉化,一個個難題被攻克破解,老區(qū)農民的增收渠道越來越寬。
趙亞夫的農業(yè)科技項目到哪兒,富裕就到哪兒。草莓、葡萄、無花果、有機米……在他的帶領下,茅山老區(qū)建成了全國草莓之鄉(xiāng)、葡萄之鄉(xiāng)、水蜜桃之鄉(xiāng),有機大米、有機蔬菜遍地開花。
“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準能富!”這句話在茅山老區(qū)廣為流傳,成了老百姓口口相傳的致富“秘籍”。而他幫助了上百萬農民脫貧致富,卻堅持不收指導費用、不搞技術入股、不當技術顧問的“三不”原則,從沒收過農民一分錢。
時時刻刻為農民奔忙著
在農業(yè)科技項目推廣中,趙亞夫意識到:不僅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還要幫助農民銷,才能實現農民富。
他提出農產品“理解式銷售”的方法與路子,每次在向農民傳授科技的同時,還教銷售、教管理,傳遞市場信息。他幫助建起農民特產信息銷售網站,在附近的鎮(zhèn)江、南京等城市建立了農產品直銷渠道,甚至帶著農民到社區(qū)向居民講解有機農業(yè)知識,推銷大米。
“亞夫在線”“亞夫小店”“亞夫興農”……“賣農產品主要靠市場,需要用我名字促銷盡管說,只要能幫農民多賣東西就行?!彼€無償為農產品代言、“帶貨”。
趙亞夫就是這樣,農民需要什么,他就學什么、傳什么、干什么。他自己印制了200余張名片發(fā)到農民手中,手機里也存下了200多個農民的電話號碼,提供24小時“熱線服務”。村民王巧娣想承包荒山種桃子,趙亞夫頂著高溫,冒著熱暑,在雜草叢中舉著拐杖,一深一淺地察看荒山的自然情況,汗水浸濕了鏡片,他卻一點都不在意,跪在地上仔細研究觀察,慢慢講解桃樹種植辦法。王巧娣感動得熱淚盈眶。
趙亞夫常說:“農民的事,比天大,誤不得!”他身患腰椎間盤突出,一到下雨天就疼得厲害。2010年,趙亞夫老毛病發(fā)作,可他放不下江蘇援川的農業(yè)示范園的事,到了成都疼得下不了飛機。在四川的10來天,他都是坐著輪椅給農民講課,坐著輪椅到田間看苗,坐著輪椅在地頭指導剪枝!很多農民看了,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三年援川,年近七旬的趙亞夫先后18次飛往綿竹,親自規(guī)劃選址,親自優(yōu)選品種,親自指導服務,培訓農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億元。
趙亞夫就像是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時時刻刻為農民奔忙著:他每年200天以上泡在田里,其余的100多天也是為農民的事情奔勞。
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江蘇方案
2002年,趙亞夫退休了,但他卻決定“做一個志愿者”,幫助句容戴莊村發(fā)展高效農業(yè)。彼時,戴莊村是昔日茅山革命老區(qū)丘陵腹地的“窮山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他當時到戴莊來,說發(fā)展有機農業(yè),桃子種出來能賣五塊錢一斤,種水稻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大家都不相信。”一度把趙亞夫當“騙子”的杜忠志,卻成了第一個在他指導下富起來的農民,如今60多畝的“老杜桃園”里,還嘗試種起了藍莓,碰到自己搞不定的難題,隨時向趙老求援。
在趙亞夫指導、推動下,戴莊村建成一個有機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全村禁用化肥、農藥,選抗病良種,施醋糟肥田,撒米糠除草,靠蛇、鳥驅蟲。如今水田有機質含量在20%以上,村里先后發(fā)現野生獼猴、野生娃娃魚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在全國前列。戴莊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江蘇省特色田園鄉(xiāng)村、全國農業(yè)合作社示范村、全國文明村。
2018年,“亞夫團隊工作室”在戴莊村成立,趙亞夫擔任總顧問,33名農業(yè)專家擔任技術顧問,主要任務是加快句容鄉(xiāng)土人才隊伍培養(yǎng),復制推廣“戴莊模式”,為全國丘陵山區(qū)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提供江蘇方案。工作室已培育出農村科技人才1200名,為句容100多個農村合作社、45萬名農民提供技術支持。多年來,趙亞夫手把手培養(yǎng)出6名全國勞模、8名省部級勞模。
趙亞夫曾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時代楷?!钡确Q號。雖已至耄耋之年,可他依然閑不下來,要么奔赴各地為農民增收出點子或提供技術幫助,要么在戴莊村蹲點。他坦言,退休沒能停下來,如今更不想停下來,“為農民服務一輩子,是我的幸福所在?!?/p>
來源:江蘇工人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