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屆海洋城市論壇“海洋命運共同體視野下的‘中國(上海)—南洋’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科國際創(chuàng)新基地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從海上絲綢之路、海洋文化傳承和港口城市發(fā)展等多方面開展跨領域對話,并對相關學術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海洋史面貌再詮釋」
在主題報告中,上海社會科學院熊月之從古代海洋意識、海洋開發(fā)、抗御?;技敖鷵肀ШQ笪幕?、參與海洋治理、建設海洋名城等角度出發(fā),深入總結上海海洋城市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華東師范大學黃純艷重點揭示中國古代海洋文明中的實用主義面相,并以此觀察海洋文明的特性及其與農耕文明的互動關系。
浙江師范大學陳國燦提出,宋代江南是海上絲綢之路不同航線活動體系的核心區(qū)域。江南地區(qū)的海上貿易和相關產業(yè)發(fā)展走在沿海各地前列,演繹和呈現(xiàn)了絲路經濟走向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的趨勢。上海海事大學時平以明代永樂元年鄭和東西洋調查和尹慶出使西洋研究為中心,對古代中國下西洋等活動的性質提出了新分析。
「新資料發(fā)掘利用」
歷史研究必須以史料文獻為研究基礎,挖掘新資料是推動歷史研究進步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交流分享了很多海外珍稀資料發(fā)現(xiàn)與研究。
比如,上海師范大學薛理禹運用西班牙文資料,對17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江南—馬尼拉貿易”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繁榮與消亡過程進行還原,總結影響貿易發(fā)展的內外因素。
又如,復旦大學王振忠的《“徽僑”與徽州的“僑批”——巴達維亞徽人書信解讀》,梳理了歸僑運動員“伯樂”方定塤的事跡,特別是他對公益事業(yè)所作出的貢獻。寧波大學童杰從明代出使日本的鄭舜功回國航線選擇等問題入手,利用新資料提出了中日航道的新認識。
「南洋華人史考證」
自明清開始,不少國人移民東南亞,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南洋華人群體。廈門大學王日根、福建社會科學院蔡婉霞合著的《新加坡福建會館對幫群觀念的超越》,對以新加坡福建會館為中心的信仰、祭祀、喪葬、商業(yè)活動、社區(qū)生活等各方面因素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
香港理工大學杭行重點介紹了明清佛教在越南的傳播狀況,認為它深刻改變了越南的宗教和社會文化面貌,鞏固與強化了海外華人社群的認同感與凝聚力。
本次論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上海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和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海洋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承辦。
原標題:《古代江南地區(qū)的海上貿易,引領絲路經濟走向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
欄目主編:王珍
來源:作者:張曉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