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北京氣溫舒適,城市街頭的道路管制準時實施。此刻,來自全國各地及港澳臺地區(qū)的受邀嘉賓陸續(xù)抵達指定賓館,管家式服務細致到行李托運、餐飲分配。據公開報道,像旺旺集團總經理蔡旺庭、知名學者苑舉正等 臺灣嘉賓,在9月前兩天已到京,他們早早穿上西裝,接受大陸媒體提前預熱拍攝,并積極參與相關交流與座談。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 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1945年9月3日,被視為抗戰(zhàn)勝利的紀念日,也是 臺灣 光復的歷史節(jié)點。此時距離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已整整80年,兩岸歷史再度撲面而來。每逢此時, 臺灣 社會有關“抗戰(zhàn)紀念”討論就異常激烈。今年更因特殊的輿情環(huán)境而備受關注。據中央社等多家臺媒確認, 臺灣當局明確規(guī)定禁止本島公職人員和部分社會名人赴京參加閱兵。賴清德當局與以往不同,不再低調介入,而是出臺明文、甚至警告參與者不得觀禮,否則將受到調查處分。
這種操作引起島內外廣泛討論。調查數據顯示,2025年8月以來臺島年輕群體自我認同發(fā)生了變化:隨機抽樣的兩岸民調結果顯示,今年有將近38%的 臺灣18-35歲受訪者表示贊成順應歷史、紀念抗戰(zhàn),較去年增加約14個百分點。許多受邀者并未因此退縮。蔡旺庭在機場公開表態(tài),“祖父母經歷過日本殖民,親眼見證抗戰(zhàn)勝利,這種歷史不容忘記?!痹放e正教授則曾在采訪中強調,“越是有人阻攔,我們越要來親身見證?!?/p>
與此同時,93閱兵籌備規(guī)模空前。官方公布,活動當天上午10時整開始,預計持續(xù)約50分鐘。參與隊伍涵蓋陸、海、空三軍代表及部分抗戰(zhàn)老兵、港澳臺同胞團體?,F場媒體席位接近100家國內外主流機構。儀式流程從國旗升起到部隊分列式,每個環(huán)節(jié)精確到秒。此外,受邀 臺灣 嘉賓名單已在大會前夕通過公開信函通知,重點人物包括企業(yè)界、學術界人士,其中苑舉正父親苑覺非也是 臺灣 抗戰(zhàn)老兵,曾參加臺北1945年日本降旗儀式。至今,苑覺非事跡仍在臺北中山堂展陳。
值得一提的是, 臺灣 社交網絡近期發(fā)起#我是中國人身份認同的集體話題。參與人群年齡層大致落在20-40歲之間,除政治人物外,還有不少本地網絡紅人、小本生意人等,以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記錄在大陸的所見所聞。這一現象與去年“抗中保臺”選舉口號對比,形成鮮明反差。民調數據層面亦預示 臺灣 本島部分青年選民對既有陳舊論述已產生質疑,有觀點認為,信息繭房被逐步打破已是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不少臺籍嘉賓到達現場后,在個人社交賬號以“無法抑制的激動”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港澳嘉賓則對八十年來的共同經歷進行回顧,從家族故事延展至民族記憶。相較之下,臺當局對該紀念活動表現出明顯壓制態(tài)度,相關團體甚至遇到登機受阻或臨時審查,但最終仍有多名嘉賓如期出席。
整個活動不僅是歷史紀念,更演變?yōu)閮砂渡鐣J知互動的一場重要窗口。對曾經長期處于“綠色恐怖”之下的信息封鎖,多數 臺灣年輕人借此窺見祖國真實面貌。部分分析人士指出,身份認同感在今年九月份達到新高,此類趨勢或將在未來影響島內政治生態(tài)。與此同時,大批民眾表達希望兩岸能以和平理性為前提,穩(wěn)步開展溝通與交流,從歷史事實出發(fā)共同追溯民族根基。許多嘉賓離開現場時,已將紀念徽章佩戴在胸前,留下合影,傳遞給島內親友。
無數細節(jié)匯聚成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歷史無法掩埋,認同源自內心。紀念活動讓更多人看到真實的過去,也激發(fā)起主動了解國家發(fā)展的熱情。對廣大受邀嘉賓而言,這份參與是個人記憶的延續(xù),也是民族融合的注腳——表達身份認同、深化兩岸聯系、共迎未來挑戰(zhà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