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些場景,你一定不陌生:
“如果不生你,我現(xiàn)在早就是……
爸爸媽媽這么辛苦,你這個成績對得起誰?”
孩子都是無條件愛父母的。
當你們聽到爸爸媽媽這樣的話,心底不自主會有一種愧疚感:
“如果沒有我,媽媽可以有更好的人生;
都是我的錯,才讓爸爸媽媽這么累?!?/p>
這就是所謂的“愧疚式教育”。
父母通過示弱、訴苦等方式,讓孩子感到愧疚,從而達到控制孩子、讓孩子聽話的目的。
我想說,從父母決定生下孩子時,給孩子該有的培養(yǎng)和得當?shù)恼疹?,是父母最基本的責任?/strong>
而不是把成人的責任推卸到小孩子身上,這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暴力。
這種“新型家庭暴力”正在蔓延:父母一無所知,孩子淚流滿面。
為什么父母總要讓孩子感覺:我對不起父母
曾看到有人提問:為什么父母總要讓孩子感覺對不起自己?
下面有個回答一針見血:
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里,我把你養(yǎng)大,你必須感恩我、你就是欠我的,你必須要報答我。
在這樣的父母眼中,養(yǎng)孩子是一種價值交換,是一種投資,更是一種養(yǎng)老保險。
這根本不是愛,而是一種情感綁架。
記得我小時候,我媽總跟我說:
我為你操了多少心你知道嗎?我連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
我為你辛辛苦苦付出這么多,我都是為了誰??;
把你生下來,養(yǎng)這大,我們?nèi)菀讍幔?/p>
你要感激、要聽話、要感恩……
我媽最喜歡說的話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個白眼狼!
就感覺這些話,像一把涂著麻藥的刀,插進來,我還不能喊疼。
誰愿意一出生就成為一個虧欠者呢?
沒有愛的家庭,才反復強調(diào)感恩
這種“愧疚式教育”,還特別省事。
因為在任何時候,只要父母搬出這一套說辭,就能立馬讓孩子內(nèi)心歉疚,立馬安靜下來,聽從父母任何需求。
我覺得重點就在于,這個“省事”。
愛,其實是件復雜的事情,而且更多的是無我,成全,不求回報的狀態(tài),目的只為了對方能夠開心,健康。
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想要回報的,所以會形成一種擰巴的矛盾心理。
讓自己的“愛”能夠得到回報,目的還是在于自己的舒服。
如果愛自己更多一點,就一定會索取,用一種“省事”的方式去“愛”孩子。
但我覺得,在這層關系里,愛的成分真的少得可憐。
父母對孩子強烈的付出感,其實是一種借愛勒索,根本不是愛。
前兩天聽到一句話:現(xiàn)在為什么那么多父母這么焦慮?
是因為自己本身認知不夠,孩子越大,父母越跟不上孩子成長的教育,只能停留在孩子小時候的言聽計從。
當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父母管不了了就出現(xiàn)了焦慮,然后再把焦慮發(fā)泄到孩子身上。
作為父母應該多學習如何做一個好父母,而不是沿用我們被教育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
不強調(diào)感恩,不代表不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
孩子真正的感恩之心,不是被父母逼出來的愧疚;而是被父母的愛滋養(yǎng)后,發(fā)自內(nèi)心流淌。
不是因為孩子害怕被罵“白眼狼”,才去做“贖罪式的乖”。
而是當孩子被父母接納、被理解而心懷溫暖,他自然會想看到父母的笑容。
“我想對父母好,因為他們曾溫暖過我?!?/strong>
而不是:
“我必須對父母好,否則我就是白眼狼。”
感恩的最高形式,是來自孩子的心甘情愿。
我想對我閨女說:
你不是任何人,你就是你自己,不要被任何人“控制”,不要被任何情感綁架。
做你自己,盡情地成長,你有屬于你精彩的一生,盡情地飛吧,家永遠是你的港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