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世紀中期,大明王朝的東南各省飽受倭寇襲擾。由于不近人情的閉關國策,大批沿海居民被迫鋌而走險,成為不受官府節(jié)制的化外流賊。哪怕盛極一時的雙嶼港被搗毀,普陀山的錨地亦遭嚴重威脅,仍孜孜不倦的對江東各地發(fā)起反擊。甚至沿內(nèi)河深入腹地,威脅嘉興、蘇州等內(nèi)陸城市。
于是,出生福建的名將俞大猷奉命追剿,率領一眾外省精兵取得王江涇大捷勝利。雖然戰(zhàn)役規(guī)模有限,卻已經(jīng)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階段性成果。而且由畫家仇英執(zhí)筆,留下傳世至今的《抗倭圖卷》,成為我們解析雙方武備的重要材料。
倭寇由沿海前往王江涇的大致路線
事實上,彼時的倭寇并非來自外洋,而是早就占據(jù)上海奉賢的柘林鎮(zhèn)。他們由出生徽南的首領徐海指揮,沿黃浦江上游向太湖流域機動,伺機威脅嘉興、桐鄉(xiāng)和蘇州。因此,畫卷中的大片水域不是杭州灣等近海,恰恰是從松江流經(jīng)嘉善的尋常內(nèi)河。盡管沿途不乏小山等復雜地形,卻并未影響以船只為主要載具的進攻者。那座分割約1/3畫面的石橋,也是此類理解的絕佳注腳。
畫卷中的水面屬于內(nèi)河而非沿海
由于提早獲悉情報,參與此戰(zhàn)的明朝官軍可謂知己知彼,能夠以逸待勞的阻擊對手。于是,我們可以在畫卷最左端看到,大批列隊出城的步兵隊伍。在騎馬軍官率領下,從容不迫的向著河對岸挺進。另有更早就位的水師船只,在石橋附近的河面遭遇倭寇先鋒,直接爆發(fā)激烈的水面肉搏。
明朝官軍與倭寇先頭部隊的水戰(zhàn)
值得一提都是,作為實際指揮的副總兵俞大猷,早就對萎靡不振的衛(wèi)所兵不抱任何希望。故而堅決要求朝廷調(diào)撥土司武裝助陣,包括大名鼎鼎的廣西狼兵,以及相對不為人所知的永順、保靖苗兵。因此,整幅圖中的明朝官軍,實際上都是招募自西南山地的特殊力量。他們?nèi)珕T不帶頭盔,只用不同顏色的頭巾做簡單包裹,身穿輕便棉甲就踏上沙場。
狼兵裝備的長鐮刀長柄刀與長槍
在武器方面,這些土司部隊的裝備非常適合山地部署。例如長度可達3.8米的槍矛、適合攻擊騎兵或重甲單位的長柄鐮刀,以及通常是精銳單位才能有效使用的長柄砍刀。這些長武器在布陣時相互配合,足以撕碎那些缺乏長時間嚴格訓練的普通隊列。最前排位置,還有負責掩護的劍盾手。他們使用的長牌較為碩大,足以覆蓋單個士兵的側身面積。
負責打頭陣的劍盾手
雖然歷史上的土司部隊,還會配置藥弩、火繩槍或虎尊炮等遠射武器,但在這幅《抗倭圖卷》中展現(xiàn)甚少。這里既有作者省略因素,也是由于年代較早,很多裝備尚未進口或沒能引起指揮層注意。倒是在河上作戰(zhàn)的水師,有持復合弓瞄準倭寇。但與通常人印象中的北方風格不同,這種南方復合弓形制更短、拉力更輕,陰雨天也不易開膠損壞,便于在叢林山地環(huán)境下使用。
土司兵們使用的南方復合弓
相比之下,圖中占比不高的騎兵似乎更有細究價值。由于特殊的軍事制度,這些人多半是由將領掏腰包供養(yǎng)的精銳家丁。他們的馬匹、弓箭都是典型蒙古風格,符合明朝時期的基本特質(zhì)。唯獨身上的扎甲和盔甲偏向宋朝風格,與那些駐扎在北方的同僚截然不同。
圖中的騎兵盔甲風格偏向宋朝 為首軍官可能是俞大猷
這類看似跨越時空的混搭現(xiàn)象,實則反應出前工業(yè)時代的技術特征。一門技藝比較成熟,往往被特定區(qū)域的工匠長期秉持,絲毫不受改朝換代的動蕩波及。
正在打家劫舍的倭寇
當然,這幅《抗倭圖卷》的精華部分,還要屬占據(jù)右側2/3面積的大量倭寇形象。粗看之下,他們與傳統(tǒng)認知中的日本人形象完全一致。尤其是辣眼睛的月代頭發(fā)型,幾乎可以坐實官府宣揚的東瀛身份。不過,這種感官層面的體會,與實際情況有很大出入。
一名穿戴日式鎧甲的倭寇首領可能是歷史上的徐海
根據(jù)同時代文獻記載,所謂倭寇中有約70%成員屬于冒名頂替,余下30%才是雇傭浪人。而且在整個嘉靖倭亂前期,這些亡命之徒中的吳越占比更高,堪比閩南人在后來的遙遙領先位置。他們喬裝打扮的意義,不僅在于威懾對立群體,還能與留在老家的相親做切割。奈何手中的武器沒法及時替換,無形中暴露出自己的本地起源。
圖中倭寇的單體弓與日式和弓完全不同
首先是多次出現(xiàn)的單體弓形象,既不符合正規(guī)明軍的復合弓樣式,又與日本傳統(tǒng)的和弓有顯著差異。這種威力有限的粗糙武器,通常是由民間私自制作,具有不怕潮濕、成本低廉等特點。除漁民或老弱鄉(xiāng)勇,還經(jīng)常被巡檢司和水師采納,普遍程度超過后世想象。更為重要的是,不在官府的管制范圍內(nèi),十分符合海盜群體的使用場景。
倭寇使用單兵盾牌與日本的大型門板盾完全不同
其次是船上倭寇使用的盾牌,完全就是明朝軍隊廣泛裝備的長牌。根據(jù)16世紀的歐洲傳教士觀察,日本的各類武裝根本沒有習慣使用單兵盾牌,只會在陣前按放屏障性質(zhì)的大面積門牌。如果倭寇真以東瀛來客為主,恐怕不會選擇與自己習慣向左的防護裝備。
倭寇駕駛的日式小早船
至于這些倭寇登陸時乘坐的船只,可以確定就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流行的小早船。究其原因,主要是自雙嶼港陷落后,吳越海商一度轉(zhuǎn)移到日本平戶暫避風頭。故而不可避免的購買當?shù)卮?,亦如同時代抵達南洋的葡萄牙人,會使用各類亞洲船型機動。
倭寇們大量走私的日本刀稍后將在明朝全面推廣
同理,倭寇手中揮舞的日本刀,也是那個年代的緊俏硬通貨。無論官方朝貢貿(mào)易,還是民間私相授受,每年都有大批量進入中國。因為廣受使用者好評,還被后來的戚繼光和鄭成功作為部隊制式裝備。甚至影響到土司武裝,演變?yōu)楸就恋拿绲丁?/p>
一艘倭寇駕駛的漁船上面擺滿各類武器
總的來說,《抗倭圖卷》是相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畫作。對歷史迷或軍事愛好者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學習參考材料。通過作者的細致描摹,我們足以還原出一個更貼近現(xiàn)實情況的歷史場景......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