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來源:《史記》《明史》《新唐書》《春秋左傳》等史籍記載
部分章節(jié)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請理性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殘酷的規(guī)律:開國功臣往往難以善終。
秦朝的白起被賜死,漢朝的韓信被誅殺,明朝的李善長被滅族。
這些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在幫助君主打下江山后,往往會遭遇"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結局。
朱元璋更是將這種"兔死狗烹"的手段發(fā)揮到了極致。
胡惟庸案牽連三萬多人,藍玉案又有一萬五千多人喪命。李善長戰(zhàn)功赫赫,最終還是被滅了三族;馮勝威震塞北,同樣難逃一死。
這些開國功臣,哪個不是血雨腥風中闖出來的英雄,最后還不是一個個人頭落地。
然而,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就是這樣一個例外。
這位為朱元璋打下半壁江山的大將軍,最終得以壽終正寢,享年64歲。
民間雖有各種傳說,但正史記載他確實是病死在自己家中,還享盡了身后哀榮。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親自撰寫碑文,給予了能給的最高禮遇。
徐達的善終絕非偶然。
歷史的詭異之處在于,總有那么幾位功臣能夠打破這個魔咒。
他們的功勞足以讓皇帝夜不能寐,威望足以讓君主寢食難安,可他們偏偏就能全身而退,頤養(yǎng)天年。
【一】明朝第一功臣徐達的生存智慧
徐達能善終,靠的絕不是運氣,而是深藏不露的政治智慧。
1353年,22歲的徐達在朱元璋回鄉(xiāng)募兵時第一個起身響應。
當時大部分人都不愿意離開濠州這個安樂窩,徐達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跟隨這個一無所有的朱元璋。這份眼光和忠誠,為他日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從跟隨朱元璋的那一刻起,徐達就表現(xiàn)出了超乎常人的軍事天賦。
攻克滁州時,他率先登城;征伐陳友諒時,他身先士卒;北伐中原時,他運籌帷幄。
可以說,明朝的半壁江山都是徐達打下來的。按理說,這樣的功臣最容易功高震主,可徐達偏偏能讓朱元璋放心。
徐達的聰明在于,他從來不把自己當成朱元璋的兄弟,而是始終保持著君臣分際。
史書記載,徐達"在軍中,君臨一發(fā)即不更。諸將奉約束,皆凜然恐懼。及見太祖,恭敬謹慎,恂恂如不能言"。
意思就是說,徐達在軍中發(fā)號施令威嚴得很,可一見到朱元璋,立馬就變成了恭敬謹慎的樣子,好像不敢說話一樣。
這種反差絕不是裝出來的,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畏。洪武十七年有個細節(jié)特別能說明問題。
當時朱元璋故意讓喝醉了的徐達睡在自己的龍床上,想試探這位功臣的反應。
結果徐達半夜酒醒,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龍榻上,嚇得魂飛魄散,立刻起身"北面四拜三叩頭而出",連夜跑回自己府邸。朱元璋聽說后大喜,"疑心稍釋"。
徐達深知"大名之下,難以久居"的道理。平定天下后,朱元璋要把自己在鳳陽的舊宅賜給他,說這是龍興之地,意義非凡。
徐達卻堅決不受,說:"臣何德何能,敢居龍潛之地。"
這話聽起來謙遜,實際上是在表明態(tài)度——徐達永遠是臣子,絕不敢有非分之想。
胡惟庸案爆發(fā)時,這位左丞相想拉攏徐達,暗示愿意與他共謀大事。
徐達聽后不置可否,既不舉報,也不參與,而是選擇了沉默和回避。
這種態(tài)度讓朱元璋既放心又感動——徐達沒有告密邀功,說明他仁厚;但也沒有參與謀反,說明他忠誠。
更關鍵的是,徐達從不給朱元璋留下"功高震主"的印象。
他主動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朱標、朱樉、朱棡三位皇子,讓兩家結為兒女親家。
這種做法在外人看來是攀龍附鳳,實際上是在向朱元璋表態(tài):兩家是一家人,徐達的榮辱都系在朱家身上,絕不會背叛。
每次出征得勝歸來,徐達總是第一時間交出兵權,從不在軍中多留一天。
他深知兵權是皇帝最忌諱的東西,任何功臣一旦掌兵時間過長,都會引起君主的猜疑。與其等皇帝開口要,不如主動獻上。
這種識趣,讓朱元璋對他放心到了極點。
【二】郭子儀的進退藝術
如果說徐達是靠謹慎保身,那郭子儀就是靠智慧全身。這位唐朝名將的一生,堪稱是"進退藝術"的完美展現(xiàn)。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時,57歲的郭子儀還在為母親守孝。按照唐朝的制度,官員在服喪期間不得為官。
可唐玄宗顧不了這么多了,直接"奪情"起用他,讓這位朔方節(jié)度副使臨危受命。
郭子儀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他聯(lián)合李光弼在河北連戰(zhàn)連捷,收復失地,成為平定安史之亂的頭號功臣。
收復兩京后,郭子儀威望達到了頂峰。
史書說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這十六個字道出了他的生存秘訣。
權勢再大,朝廷不忌憚;功勞再高,皇帝不懷疑。這種境界,古往今來能達到的人寥寥無幾。
郭子儀最厲害的地方在于他的"進退法則"。每當皇帝對他產(chǎn)生一絲猜疑,他立刻主動交出兵權,退居二線,絕不強撐。
鄴城之戰(zhàn)失敗后,朝中有人彈劾他指揮失當,唐肅宗雖然嘴上安慰,心里卻有了疙瘩。
郭子儀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變化,主動請求解除兵權,回京養(yǎng)老。皇帝見他如此識趣,反而不好意思真的撤他的職,只是明升暗降,讓他做了個閑官。
唐代宗即位后,對這位老臣更是忌憚三分。畢竟郭子儀手握重兵,威望又高,萬一有什么想法,新皇帝還真不好對付。
于是找了個借口,把郭子儀調(diào)回長安,明面上是提拔,實際上是奪權。郭子儀心知肚明,但毫無怨言,欣然就職,還主動散遣了部分隨從,以示自己沒有異心。
可一旦國家需要他出馬,郭子儀又能一呼百應,重掌兵符。
762年,史朝義在河北叛亂,形勢危急。唐代宗沒辦法,只能重新起用郭子儀。
老將軍二話不說,立刻整軍出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亂。這種"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的態(tài)度,讓皇帝既感激又放心。
最傳奇的是涇陽單騎退敵的故事。765年,吐蕃聯(lián)合回紇入侵關中,唐軍節(jié)節(jié)敗退。
68歲的郭子儀此時已經(jīng)退休在家,可國難當頭,他顧不得年老體衰,主動請纓出戰(zhàn)。更令人震驚的是,他竟然單人獨騎進入回紇軍營,準備憑借個人威望化解危機。
回紇將領一見是郭子儀,立刻下馬迎接,恭敬地說:"久聞郭令公大名,今日得以相見,實乃幸事。"
郭子儀趁機曉以大義,分析利害關系,成功說服回紇與唐朝聯(lián)盟,不僅化解了這次危機,還讓回紇倒戈相向,幫助唐軍驅(qū)逐了吐蕃。
這種個人魅力和政治智慧,連敵人都為之折服,更何況是自己的君主。
郭子儀活了85歲,歷經(jīng)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始終得到皇帝的信任。
他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位居高官,"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這樣的殊榮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三】范蠡的功成身退
春秋末期的范蠡,堪稱功成身退的鼻祖,他的人生選擇影響了后世兩千多年。
范蠡本是楚國宛地人,年輕時就顯露出過人的政治天賦??伤环陼r,楚國此時正值衰落期,難以施展抱負。
494年,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只剩5000殘兵敗將,正是山窮水盡的時候。范蠡卻看中了這個機會,毅然離開楚國,投奔了這位落魄的君主。
在別人看來,這簡直是瘋了。投靠一個敗軍之將有什么前途?
可范蠡有自己的判斷:勾踐雖然失敗了,但這個人有韌性,有野心,更重要的是,他現(xiàn)在正需要人才。果然,勾踐對范蠡恩遇有加,言聽計從。
接下來的日子是范蠡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
他陪同勾踐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白天要侍候夫差,晚上還要安慰勾踐。
這種屈辱對一個有才華的人來說是致命的,可范蠡咬牙堅持下來了。他深知,這是磨礪意志的最好機會,也是觀察勾踐人品的最佳時機。
回到越國后,范蠡與文種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計劃。
這個計劃的核心是發(fā)展經(jīng)濟,積蓄力量,同時派遣美女和財寶腐蝕吳國君臣。
范蠡成為這一計劃的主要策劃者和執(zhí)行者,他親自到民間了解農(nóng)桑,到軍中訓練士兵,事無巨細,親力親為。
經(jīng)過二十年的臥薪嘗膽,越國終于等來了復仇的機會。
473年,勾踐親率大軍攻打吳國,范蠡作為主要軍師,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吳國滅亡后,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而范蠡也到達了人生的頂峰。
就在舉國歡慶的時候,范蠡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功成身退。
他看透了勾踐的本性:"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這個判斷基于他對勾踐二十多年的近距離觀察。勾踐確實是個能忍辱負重的人,但同時也是個刻薄寡恩的人。這種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
范蠡給同僚文種寫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可惜文種沒有聽從這個勸告,覺得范蠡太多疑了。
結果幾個月后,勾踐就以"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為借口,賜死了文種。
而范蠡則帶著家人悄然離去,先是到了齊國,改名鴟夷子皮,很快就經(jīng)商致富,齊王甚至想拜他為相。
可范蠡認為"久受尊名,不祥",于是散盡家財,悄然離開。后來又到了陶地,改名陶朱公,再次經(jīng)商致富。
他三次成為巨富,又三次散盡家財,被后人尊為"商圣"。
公元前448年,范蠡無疾而終,享年88歲。
看到這里,歷史的詭異之處就顯露出來了。同樣是功高蓋主的開國功臣,有些人能善終,有些人卻要面臨"兔死狗烹"的悲劇。
韓信用兵如神,"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卻最終死于呂后之手。
李善長位極人臣,為明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還是被朱元璋滅了三族。
這些人的能力和功勞并不比徐達、郭子儀他們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山Y局卻天差地別。
更耐人尋味的是,還有兩位功臣的故事同樣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