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又一歐洲車企撐不住了!關閉3座工廠、裁員3.5萬, 員工何去何從
在老特加征關稅等因素沖擊下,德國汽車行業(yè)的處境正愈發(fā)艱難。
《中國汽車報》指出,大眾汽車計劃2030年前在德裁員超3.5萬人,預計每年可節(jié)省15億歐元勞動力成本。其旗下保時捷、斯柯達和CARIAD也已啟動大規(guī)模裁員,分別達3900人、8200人和1600人。
這對于正處于轉型陣痛期的德國大眾來說,無疑是艱難選擇。
面對新能源汽車的迅速崛起,大眾早已疲態(tài)盡顯。據報道,大眾在去年就已計劃關閉位于德國的3座重要工廠—德累斯頓、沃爾夫斯堡和奧斯納布呂克,受影響員工或達上萬。這幾乎表明,大眾堅守了30年的“不裁員”承諾已被打破—他們曾公開表示,2029年前不會裁員。
而大眾的調整,或只是冰山一角。整個歐洲汽車行業(yè),都正經歷一場集體性寒冬。
歐洲市場持續(xù)萎靡,消費動力不足,致使車企紛紛“減速”。去年11月,福特率先宣布裁員4000人;素來穩(wěn)健保守的奔馳,也在計劃每年削減數10億歐元成本。
過去一年,德汽車行業(yè)凈減崗位約5.15萬個。照此下去,僅德境內,2035年相關崗位的總流失量,或將飆升至18.6萬個。
德汽車行業(yè)專家諾伯特·德雷斯勒直言:歐洲傳統(tǒng)車廠陷入困境,關鍵在于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
誠然,諸如大眾這樣的老牌車企,其技術團隊固守燃油車傳統(tǒng),產品設計和綜合體驗難以展現出電動車應有的創(chuàng)新感。歐洲車企的處境,與當年的諾基亞頗為相似—一旦錯失關鍵技術風口,只會被無情淘汰。
可以預見,隨著我們在更多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并落地,未來那些依賴進口的高端領域將迎來深度變革,科技格局正悄然重塑。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我國車企已在積極布局,在歐洲、東南亞等多個海外市場加快步伐,提前穩(wěn)住陣腳。
例如,比亞迪在墨西哥新建的生產線,年產能高達15萬輛;奇瑞的巴西工廠也已順利投產。這種前瞻性布局,不僅減少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還為企業(yè)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
歐洲交通與環(huán)境組織的數據顯示,2023年,國產電動車在歐盟的市占率已攀升至19.5%。今年5月,作為傳統(tǒng)旺季,國產電車在歐洲的市場表現超越日韓美三方總和,成為市場主力。
《財富》指出,電車的發(fā)展勢頭正在加快。如果傳統(tǒng)車企不能迅速轉型,未來的競爭壓力將越來越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