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從不等待猶豫者。
前天,中國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的閱兵,邀請了很多外國領導人。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74歲的印尼總統(tǒng)普拉博沃。他連夜飛到北京,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參加活動,行程很趕,但態(tài)度很堅決。
相比之下,離中國更近的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卻說自己“有事”,沒來參加,只派了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當代表。
這反映出兩國領導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李在明可能因此失去了一些機會。
普拉博沃一開始就在邀請名單上,但后來印尼國內突然有些緊急情況需要他處理。
他當時很抱歉,說可能來不了了,中國也表示理解。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普拉博沃很快就把事情處理好了,迅速控制住了局面。
雖然已經(jīng)74歲了,他還是決定忙完國內的事情后親自來參加活動。
所以,直播畫面里,大家看到普拉博沃是倒數(shù)第二個到天安門廣場的,他本來不會這么靠后,確實是趕時間才到的。
他排除萬難來赴約,不僅表明印尼很重視這次活動,也讓兩國關系更好了。
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的決定就完全不同了。其實,中國幾個月前就正式邀請了韓國政府。
韓國政府內部商量了13天,最后給出的理由是“外交對等”和“時間安排不過來”。
但看看李在明2025年的外交安排,7月去美國見了特朗普,8月和日本首相會談,9月還打算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這樣看來,“時間沖突”的理由有點說不過去。
他這一系列安排,明顯是經(jīng)過精心策劃的,反映出李在明政府更重視美國。
李在明的選擇背后有很多政治因素。
剛上任的時候,他說自己“不會在中美之間站隊”,甚至公開說“臺灣的事和韓國沒關系”,想努力保持中立。
但現(xiàn)實壓力很快就來了。韓國的經(jīng)濟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市場,國防安全也和駐韓美軍緊密相連。
面對美國強硬的態(tài)度,韓國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在這種情況下,李在明政府采取了一種特別的“折中外交”,表面上對中國保持友好,確保經(jīng)濟貿(mào)易不受影響;但一旦涉及到美韓同盟的核心利益,立刻就會“美國優(yōu)先”。
除了國際壓力,韓國國內的政治局勢也很復雜,執(zhí)政黨和在野黨一直在斗。
李在明作為政治人物,做的每個決定都可能被對手抓住把柄。如果他參加中國的重要閱兵活動,很可能被國內的人批評“親華”。
再加上美韓貿(mào)易談判正處于關鍵時期,美國要求韓國在造船業(yè)方面配合限制中國。
李在明到現(xiàn)在還沒見到特朗普,韓國國內已經(jīng)有很多人批評他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擔心如果和中國走得太近,可能會影響美韓貿(mào)易談判的結果。
但李在明的缺席可能讓他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機會。他只派了韓國的三號人物禹元植當代表,本來可能只是客套一下,沒想到禹元植卻有了意外收獲。
在儀式開始前,禹元植和朝鮮的領導人碰面握手,互相問候,進行了短暫的“走廊外交”。
雖然時間很短,但這是韓國目前唯一一個獲得這種機會的代表。
如果李在明親自來,這個機會就是他的,可能不只是簡單握個手,而是更深入的交流??上Ю钤诿鳑]來,把這個機會讓給了禹元植。
諷刺的是,李在明雖然向美國示好,但美國并沒有立刻回應。
反而是,在他決定不參加中國閱兵活動后不久,朝鮮就采取了行動——黃江大壩沒有任何預警就開閘放水,洪水直接沖向韓國邊境,而且朝鮮一句話都沒說。
有人分析,這可能和李在明上任后配合美日軍演、加強核威懾的政策有關,是朝鮮的一種強硬回應。
相比之下,印尼總統(tǒng)普拉博沃的決定就顯得更明智。
他克服困難親自參加活動,不僅鞏固了印尼和中國的關系,也樹立了一個負責任領導人的形象。
印尼是東南亞的重要國家,近年來和中國的經(jīng)濟合作越來越緊密。普拉博沃的積極姿態(tài),將為印尼未來和中國的合作贏得更多信任和機會。
從更大的角度來看,中國現(xiàn)在搞外交,已經(jīng)不靠“留個位置”來維持關系了。
俄羅斯、東盟、非洲、拉美等國家都在積極參與中國的發(fā)展。那些既想在中國賺錢,又想搞小動作的國家,最終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可能什么都撈不著。
就像中國外長王毅和韓國外長通話時說的,現(xiàn)在這個時代不容許猶豫不決——走錯了路,摔下臺的只會是自己。
李在明政府的選擇,說到底是在地緣政治中艱難地保持平衡。
短期來看,“兩邊都不得罪”可能還能勉強維持;但長期來看,沒有穩(wěn)定預期的合作關系注定是很脆弱的。
等到美韓貿(mào)易協(xié)議、中國航運新規(guī)、RCEP升級談判等關鍵時刻,韓國的每一次搖擺都可能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印尼和韓國關系一直不錯。就在2025年6月23日,李在明還和普拉博沃通了電話,討論了發(fā)展兩國特別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問題。
李在明在電話里說,印尼是韓國在東盟的重要伙伴,韓國很重視和印尼的關系。
他還邀請普拉博沃10月訪問韓國慶州,參加亞太經(jīng)合組織(APEC)峰會。在這種情況下,兩位領導人對中國閱兵活動的不同選擇,就更讓人深思了。
回顧整個事件,普拉博沃不遠萬里趕來,和李在明離得近卻沒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個是74歲高齡,克服困難也要信守承諾,一個離得近,卻選擇回避。
這種對比不僅體現(xiàn)了兩位領導人的個人風格,也反映了兩國不同的外交戰(zhàn)略和優(yōu)先事項。
在國際交往中,有時候看似謹慎的選擇,反而可能意味著錯失重要機遇。
李在明這次的選擇,長遠來看會對中韓關系產(chǎn)生什么影響,還有待觀察。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外交場合,真誠和堅定的態(tài)度往往比精打細算更能贏得尊重和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