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嘴!再吃一口!”
“不吃就餓著!”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每天都在家里的餐桌上循環(huán)播放?
孩子吃飯就像打仗,媽媽追著喂、哄著吃,甚至是威逼利誘,結(jié)果飯沒有吃進去多少,親子關(guān)系倒是先崩盤了。
按理說,吃飯本該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可到了孩子這里卻如此的痛苦。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是平時太寵著,才讓他們無法無天。
可實際上,孩子抗拒吃飯并非父母以為的寵溺過度,也并非是故意找茬。凡事有因才有果,孩子不好好吃飯,那背后自然是有原因的。
孩子吃飯難?先別急著甩鍋給“挑食”
很多媽媽一看到孩子把飯吐出來、把菜挑出來,第一反應(yīng)就是“這孩子挑食”??蓪嶋H上,孩子的拒絕并非挑食這么簡單。
信號1:身體在抗疫
孩子的胃容量本身就比成人小很多,新陳代謝又快,所以他們的饑餓感是碎片化的。
有些媽媽擔心孩子餓,上午加餐、下午加點心,睡前還要灌一杯牛奶。結(jié)果到了正餐時間,孩子的胃早就被塞滿了,自然也沒有胃口。
信號2:大腦在罷工
孩子看待食物的視角,和咱們成年人可大不一樣。成年人吃飯,大多就圖個果腹解饞,完成任務(wù)似的;可孩子吃飯呢,更像是開啟了一場充滿新奇的探索大冒險。
如果他們覺得飯菜不好吃的話,可能就不想好好吃飯。這個時候,媽媽要是總要求孩子“乖乖做好”或者“好好吃飯”,那娃就會覺得吃飯是一場無聊的任務(wù),提不起任何興趣。
信號3:心理在防御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自主需求”,簡單理解就是:人,天生就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孩子也不例外。
當父母用“必須要吃完”“不需剩飯”來要求孩子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不是媽媽愛我,而是媽媽在控制我。這種壓迫感,會讓孩子本能地反抗,哪怕他們本來有點餓,也會故意不吃。
有媽媽會說:我現(xiàn)在逼他吃飯,是為了讓他長身體,等他長大就懂了。
但真相卻是:越逼迫,孩子越不會吃飯。
所以說,聰明的父母都不要逼娃吃飯,一定要化被動為主動。只要把吃飯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孩子,讓他自己去吃飯,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學會這三招,讓娃自己好好吃飯
第一招:把“控制權(quán)”還給孩子
總有媽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我得替他決定吃什么、吃多少”,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孩子只是小,但他們在飲食方面,還是有決定權(quán)的。
孩子的吃飯控制權(quán),其實早在6個月添加輔食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了。他們第一次用手抓飯、用嘴啃勺子時,就是在用行動告訴父母:“我想自己試試!”
因此,還是把選擇權(quán)和決定權(quán)都交給孩子更好。
每天準備兩三種食物讓孩子自己選擇;要是孩子說吃飽了,那就立馬收碗,別逼著他繼續(xù)吃。
第二招:把吃飯變成游戲
對于孩子來說,游戲總是最能讓他們提起興趣,又特別喜歡的事情。既然這樣,那就讓吃飯變得有趣起來,孩子自然就會喜歡吃飯。
這里所說的“游戲”,是把食物變成玩具。把蒸好的米飯捏成漂亮的小兔子、小熊貓形狀;把青菜吧擺成花朵、大樹的樣子,光是看著就很有趣。
也可以把吃飯變成比賽,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來比賽,看看誰先吃完這顆西蘭花!記得,贏的人要準備一些小禮品。孩子天生喜歡競爭,這種挑戰(zhàn)會讓他主動張嘴。
第三招:做吃貨父母
倘若父母都不不好好吃飯的話?那孩子怎么可能會好好吃飯呢。他們是天生的模仿者,很多習慣都是從父母這里模仿而來。
要是父母每餐都能好好吃飯,而且吃飯的時候不玩手機、不挑食,那孩子肯定是看樣學樣,會跟父母一樣愛上吃飯,根本不用大人操心、催促。
不要總是把“健康”掛在嘴邊,偶爾帶孩子去吃一次他喜歡的漢堡、披薩,讓娃知道吃飯是一種享受,每周都可以抽出一天時間去盡情享受美食。
寫在最后:孩子吃飯難,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而是父母一開始沒有給他們培養(yǎng)成好的習慣。從現(xiàn)在開始,別再逼著娃吃飯了,把選擇吃什么、吃多少的權(quán)利交給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