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時報
【環(huán)球時報報道 記者 李迅典】燈光暗下的一剎那仿佛置身無垠宇宙,一只可愛的粉色小兔子懸浮在半空,拉開舷窗,一束光正好照在航天員葉光富的臉上。電影《窗外是藍星》以王亞平的女性視角為主線,展現(xiàn)了中國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生活的點滴。該影片采用“天地聯(lián)動”的拍攝模式,由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太空“天和”核心艙內實景拍攝,導演團隊在地球上進行內容設計與后期制作。影片全部采用國產(chǎn)8K攝影設備拍攝,實現(xiàn)了“8K、50幀”的高格式電影標準,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太空實拍的電影。該片于9月5日在全國各大影院上線。近日,《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對話該片導演朱翌冉,談談這部太空電影背后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窗外是藍星》
不僅僅是為了拍一部電影
環(huán)球時報:作為中國首部太空實拍電影,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朱翌冉:這部電影我們籌備制作了4年多時間。說實話,整部電影的制作過程從開始到結束,沒有哪個環(huán)節(jié)是不困難的。什么是第一次?這是一部需要載人航天工程深度配合的電影,它不是我們自己能在攝影棚里完成的。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航天體系和電影體系)的人要在一起磨合,要共同承擔責任,完成工作。要說最大的困難,我覺得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攝影機造(集成)出來。在這僅有的四臺適配中國空間站的攝影機中,執(zhí)行拍攝任務的兩臺現(xiàn)在已經(jīng)再入大氣層。我們的攝影機是搭載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發(fā)射上去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在飛船發(fā)射前把所有工作做完。除此之外,還要確保攝影機在空間站上能正常使用——能安放、能充電,最關鍵的是要能在失重環(huán)境下完成拍攝任務。
環(huán)球時報:影片由在軌航天員團隊與地球主創(chuàng)團隊共同協(xié)作完成,這種“天地聯(lián)動”拍攝模式是如何運作的?
朱翌冉:很多人問我,“朱導,你是不是一開始就想好要拍這樣一部電影?”我說,真的不是,這件事情是一步一步“摸”出來的。先要有設備,有了設備還要能把它運到太空去,運上去后還要找到合適的人來拍攝,也就是我們的航天員團隊。此外,還要擔心在太空上拍得好不好,拍完了之后素材能不能順利帶回來,帶回來后我們能不能剪輯成一部真正的電影……每一步都很關鍵。我記得當時很焦慮,擔心“萬一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怎么辦?”但是為什么我們堅持要做這件事,因為在電影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大家會覺得,去太空拍電影這件事情特別有意義,然后就幫助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拍一部電影,更是為了記錄人類在太空中的生活狀態(tài)。
那怎么讓這部電影好看?兩個方向:第一,要用超高清的影像,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第二,要展現(xiàn)最真實的生活質感和情感。這部電影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實性,這是任何特效都做不出來的。
環(huán)球時報:電影采用“8K、50幀、全畫幅”的高格式標準是出于怎樣的考量?這次實踐能夠為中國未來電影發(fā)展帶來哪些思考?
朱翌冉:希望《窗外是藍星》像一個信號彈、探路者,探索一種新的可能性——載人航天技術除了科學研究和實用價值外,能不能在文化和藝術領域也開辟新空間?也希望這部電影能推動整個影視行業(yè)思考,可以把更多的想象力投向真實的太空,開發(fā)出更多適合太空拍攝的設備,甚至實現(xiàn)完全在太空取景拍攝。
記錄這個時代的航天成就
環(huán)球時報:影片為何選擇以王亞平的視角展開敘事?希望向觀眾傳遞哪些太空體驗和情感共鳴?
朱翌冉:如果說這是一堂科普課,那請專家來講解是合適的。但我們要做的是太空旅行,要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真正去過太空的人,才能講述出真實的感受。王亞平不僅是職業(yè)航天員、太空教師,還是母親、女兒、姐姐、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亞洲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這么多身份交織在一起,讓她的情感特別豐富,完全能夠支撐起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那些柔軟的部分??臻g站是大國重器,但我們希望在“硬核”之外,還能展現(xiàn)出溫柔細膩的一面。
我記得和王亞平溝通時,她說在太空時最想念的就是女兒的聲音,有時候在執(zhí)行任務的間隙,她會飄到舷窗邊、看著地球,想象著女兒在地球上的某個地方,這種情感特別真實,也特別打動人。
環(huán)球時報:與好萊塢或其他國家太空題材影片相比,這部電影在視覺表達和電影構思上有什么不同?
朱翌冉:我們的電影和科幻片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好萊塢的太空題材電影大多是科幻片,突出戲劇沖突和視覺特效,他們喜歡拍太空冒險、星際大戰(zhàn)這類刺激的故事。我們把《窗外是藍星》定義為“真實的太空電影”。實際上,國際上這類題材很少見,法國的《16次日出》(2018)和俄羅斯的《挑戰(zhàn)》(2023)可以算是同類作品。為什么這么少?因為拍這種電影需要兩個基本條件:要有能上太空的團隊,還要有空間站。世界上現(xiàn)在只有兩個空間站,所以這類作品自然就少。
為什么中國人應該拍自己的太空電影?因為我們在8K影像技術和載人航天技術方面都是領先的。這不是為了趕超別人,而是為了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航天成就。
環(huán)球時報:一些外媒評價影片讓中國電影開辟了“新領域”。您如何看待國際社會對這部影片的關注?
朱翌冉:我記得影片在羅馬展映時,有個意大利記者看完后寫了很長一篇評論。他說,《神舟十三號》(《窗外是藍星》英文譯名)不是一部普通的太空電影,它講述的是一段穿越地球與宇宙的情感旅程,是科技與親情交織的動人故事,傳遞出了中國人獨特的情感。我看到這篇評論特別感動,不管是什么膚色、什么國籍,當我們從太空中凝視這顆藍色星球時,那種震撼、敬畏以及對家園的眷戀,是全人類共通的。
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狀態(tài)也引起觀眾的共鳴,比如他們對家人的思念、對孩子的牽掛。我覺得這就是《窗外是藍星》的獨特之處:它既有人類共通的情感,又有中國文化的特色,這種結合讓它在國際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
葉光富與小女兒太空對話“最動人”
環(huán)球時報:制作過程中有沒有特別難忘的故事?
朱翌冉:難忘的瞬間太多了,比如第一次和空間站通話,第一次給航天員發(fā)郵件……但如果非要選一個最難忘的鏡頭,我會選春節(jié)團聚連線時葉光富小女兒的那個畫面。那時候大家都在和家人視頻,其他孩子乖乖地坐在鏡頭前和爸爸說話,但是葉光富的女兒還很小,她不明白這是在和太空中的爸爸通話,就一直在房間里跑來跑去,最后扒著窗戶探頭往外看……畫面特別生動。在那個瞬間,你會忘記這是高科技的航天任務,只覺得這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在想爸爸,這種生活氣息為硬核的太空任務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
環(huán)球時報:在首映禮現(xiàn)場您提到,翟志剛是01、王亞平是02,葉光富是03,希望觀眾是04。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以及您對這部電影有哪些期許?
朱翌冉:04其實就是攝影機的視角,也就是觀眾通過電影看到的畫面。在這艘“電影飛船”中,我們只安排了三位航天員,第四個位置留給觀眾。希望通過這樣一部電影,讓大家不要熄滅自己的夢想。包括我在內,很多孩子小時候夢想去太空,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去實現(xiàn)大家的夢想,也希望當觀眾通過攝影機鏡頭看向地球的時候,可以真正治愈到自己。最重要的是,讓這種文化傳承下去,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文化不會斷。
采訪后記:在與朱翌冉導演的對話中,最令《環(huán)球時報》記者動容的是“五年磨一劍”的堅持與信念。從2020年最初的一個念頭,到如今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太空實拍電影,《窗外是藍星》的背后是無數(shù)中國航天人和電影人的夢想與汗水。這部電影不僅開辟了中國電影的新領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每個人都有了一個機會——在電影院中做90分鐘的航天員,以從未有過的視角凝視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正如片中王亞平的一句旁白:“窗外的地球上,有我摯愛的一切?!?/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