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中后期眾多的政治家中,有一位大叔頗為欣賞的實干家——晁錯。他大力提倡削藩,并將此主張落到實處。晁錯無疑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極具政治遠見,甚至將自己的政治理想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對漢景帝更是忠心耿耿。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最終卻落得滿門抄斬的凄慘下場,著實令人慨嘆帝王與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無情。
晁錯難道該死嗎?顯然不該。晁錯的死,成為了漢景帝一生難以抹去的污點。晁錯之死,表面上是漢景帝的冷血無情所致,然而,真正的幕后因素卻是袁盎以及他自身,實際上是他的政治理想將他推向了深淵。
晁錯推行削藩這一政治策略后,他的父親就曾言,他此舉會犧牲全家以安定漢家天下。父親不忍目睹滿門抄斬的結(jié)局,提前自殺身亡。即便如此,晁錯依然沒有動搖推行削藩的決心。
堅持削藩的結(jié)果,便是藩王們起兵造反,以戰(zhàn)爭來捍衛(wèi)自身的政治利益。后來在吳王的煽動下,七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朝廷,打著清君側(cè)、保衛(wèi)漢家天下的旗號起兵造反。吳王集結(jié)了封國內(nèi)的亡命之徒和普通百姓,組成了一支多達二十萬人的軍隊,聲勢極為浩大。
面對如此局勢,漢景帝內(nèi)心有些慌亂。他雖為仁義之君,但總體而言內(nèi)心較為怯懦。所以在七國之亂伊始,他頗為焦慮。實際上,七國之亂根本不足為懼,因為朝廷的整體實力遠超他們,尤其是打消耗戰(zhàn),七國根本無力支撐。最為關鍵的是,在文景之治下,老百姓生活幸福,賦稅不重,人心向朝廷。但漢景帝卻未意識到這點,一心想著能夠兵不血刃地結(jié)束這場戰(zhàn)爭。
不知如何達成這一政治目標的漢景帝向眾大臣尋求幫助,此時袁盎向漢景帝出了個糟糕的主意,即殺了晁錯全家,以平息諸侯的怒火。隨后,漢景帝指使官員彈劾晁錯,指責其削藩引發(fā)七國之亂的罪過,并建議殺了晁錯全家,漢景帝順勢應允。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避免讓眾人給他扣上無情無義的罵名,畢竟晁錯曾是他的授業(yè)恩師,對他可謂仁至義盡。
袁盎心里很清楚,吳王遲早都會造反,因為吳王為造反之事籌備多年,不論晁錯是否削藩,吳王必定會起兵。同樣,袁盎也深知,即便漢景帝殺了晁錯,戰(zhàn)爭也絕不會停止。
既然如此,袁盎為何還要建議漢景帝殺掉晁錯呢?原因很簡單,為了報私仇。若不除掉晁錯,晁錯定會想法除掉他,為了保護自身性命和政治利益,他必須借機鏟除晁錯。
晁錯與袁盎原本并無生死之仇,兩人結(jié)怨是因為袁盎收受吳王賄賂,晁錯借此剝奪了袁盎的政治利益,從此兩人成為仇家。有晁錯在,就沒袁盎;有袁盎在,就沒晁錯,兩人皆心胸狹隘。于是晁錯想借袁盎與吳王之事除掉袁盎,不料最終被袁盎反殺,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在大叔看來,晁錯著實倒霉。他未曾思考大家當官的目的,難道不就是為了成為統(tǒng)治階級,然后貪污腐敗嗎?當官不就是為了更方便、更合法地撈錢嗎?不然誰會去當呢!你斷了別人的財路,別人豈會不記恨?
再者,國家只是皇帝和老百姓的,跟當官的毫無關系。無論國家如何,當官的都不會受害,大家一起撈錢,吃香喝辣不好嗎?沒錢了,從皇帝和老百姓那里獲取不就行了,受害的不過是皇帝和老百姓,與我們有何干系?
晁錯看不到這一點,也可以說他根本不懂為官之道,只是一味地忠君愛國。忠君愛國又有幾人能有好結(jié)果?選擇了忠君愛國,就選擇了以最慘烈的代價名垂青史,可這樣真的值得嗎?顯然是極不劃算的。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晁錯也算是該死,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害了他,袁盎不過是個推波助瀾的人罷了。
搞政治,一定要將自身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同時要懂得拉幫結(jié)派。像晁錯這種獨善其身、不與濁流同污的人,并不適合在官場生存,即便沒有袁盎,他死于非命也是遲早的事。因為不讓別人撈錢的人,別人定然不會讓他身居高位。
總之,晁錯的死還是要歸咎于他自己,不懂得保全自身和為官之道。雖令人意難平,但滿門抄斬或許也是他應得的結(jié)局。當然,此文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