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聽過的最偉大的布魯克納作品錄音之一, 本場演出以驚人的深度、出眾的音色、和諧的弦樂演奏為核心。中提琴和大提琴部分仿佛直達音樂的靈魂?!?/strong> ——英國《留聲機》雜志
切利比達奇&慕尼黑愛樂樂團
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
在20世紀(jì)的演奏史上,羅馬尼亞出現(xiàn)了兩位尤為出彩的天才,一個是英年早逝的鋼琴家李帕蒂(Dinu Lipatti),另一個就是 “怪杰”指揮家 切利比達奇。
他有一句名言: “音樂不是美,美只是通向音樂的誘餌,音樂是真!” 一個“真”字讓晚年的切利比達奇得以升華,達到了自己理想的境界。
這張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就由“怪杰”切利比達奇指揮德國慕尼黑愛樂樂團詮釋。
布魯克納是19世紀(jì)下半葉奧地利交響樂領(lǐng)域的一位大師,他的創(chuàng)作將 晚期浪漫主義的音樂語言和古典主義的形式相結(jié)合 ,作品滲透了 沉靜、質(zhì)樸、虔誠的宗教倫理觀念,又充滿了華麗、充滿幻想的浪漫的情感宣言 。
這首被冠以 “浪漫” 之名的《第四交響曲》是布魯克納9部交響曲中 最淺顯易懂、也是其最為有名的一首 。
這首親切感人,有著光輝燦爛音響效果的樂曲作于1874年,1881年2月20日由漢斯·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演,演出大受歡迎。當(dāng)中體現(xiàn)了這位熱情橫溢的浪漫主義主人公 從對大自然的虔敬一直發(fā)展到莊嚴(yán)的贊頌 。
眾所周知,切利比達奇非常鐘愛布魯克納,也尤為擅長演繹他的作品,他認為: “布魯克納才真正構(gòu)筑了大教堂般的莊嚴(yán)與宏大?!?/strong>
聽過他詮釋的布魯克納交響曲的樂迷都會發(fā)現(xiàn),他的詮釋比起其他指揮家而言是 相對偏慢的 ,但是你又不得不感嘆,正是因為這種“慢”,才將布魯克納音樂中那種虔誠的宗教性表達得如恬靜的牧歌,將其寄托的精神升華表達如壯麗的宣言。
切利比達奇指揮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
在指揮詮釋上,切利比達奇的音樂似有一種 朝向完美的渴求 ,他會 以極其嚴(yán)格甚至苛刻的標(biāo)準(zhǔn)訓(xùn)練樂隊,不達他心中的音響理想絕不罷休 。其中,最令大家侃侃而談的便是他驚人的排練次數(shù)(往往一套曲目需排10次以上,而一般慣例是1到3次),這樣慣例在講求高效率的西方著實少見且獨特。
而且,切利比達奇生前一直 拒絕發(fā)行唱片 ,他偏愛現(xiàn)場音樂會的實時性以及與現(xiàn)場觀眾的互動。他認為:“ 唱片只是僵死的文獻,絕對不能和活生生的音樂等同。 ”所以,他心甘情愿“封殺”自己。
直到1998年(切利逝世后2年),迫于世界市場上未經(jīng)授權(quán)的切利比達奇盜版唱片越來越多,他的遺孀和兒子才同意與唱片公司簽約,同意正式發(fā)行他生前的現(xiàn)場工作錄音。于是,一眾深愛切利的樂迷才 得以窺見一絲這位大師麾下精彩絕倫的音響世界 。
所以在本輯中,切利與慕尼黑愛樂樂團的演繹便是您萬萬不得錯過的精彩現(xiàn)場演出。
1979年,彼時67歲的切利終于找到了自己 最理想的棲身之所 ——慕尼黑愛樂樂團,在其生前最后的17年間,他擔(dān)任慕尼黑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 將余生都貢獻給這個當(dāng)時并不有名的樂團,并將其帶向世界一流的演奏團體隊列。
可以說,對于慕尼黑愛樂的發(fā)展,切利是位極大的功臣。而他晚年與樂團演繹的一系列作品也是 最受樂迷追捧、特具代表性的錄音 。
此版詮釋,切利與樂團為樂迷帶來了一種 “引人駐足的美” ,那是一種 對作品無與倫比的強大把控力 。他把每一個和弦、每一個聲部、每一段樂章,甚至是每一顆音符都 表達地清晰到位 ,對每一個細節(jié)也 毫不放松、處理得平衡有力 。
而他晚年所呈現(xiàn)的“慢”,則是能 將音樂直擊你的內(nèi)心的境界 ,慢的 舒緩而又富有張力 ,再加上與合作多年,幾乎可以說是他“帶出來”的慕尼黑愛樂樂團一同演繹,當(dāng)中的 默契配合更是不容小覷 。
【原裝進口】
切利比達奇&慕尼黑愛樂樂團
《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
德版2LP
掃碼珍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