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簡介
沈博偉,高級工程師,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地質環(huán)境類專家?guī)斐蓡T,成都市科普專家?guī)斐蓡T,成都天府新區(qū)直管區(qū)“天府英才計劃” 優(yōu)秀人才, 中國礦業(yè)權評估師,四川省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質量檢查員,“陳斌科普+創(chuàng)新工作室”地質科普講師。長期從事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等環(huán)境地質、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建設領域的調查研究工作。
提及數(shù)億年前的遠古時代,我們腦海中最先閃現(xiàn)的大多是電影《侏羅紀世界》和《冰河世紀》,里面展現(xiàn)了曾統(tǒng)治地球長達1.5億年的恐龍和遍地冰川覆蓋的冰雪世界,不但有伶俐的翼龍、兇猛的霸王龍、遲鈍的馬門溪龍、還有貪吃的樹獺、善良的長毛象和狡猾的劍齒虎······它們儼然成為了遠古時代的代名詞。殊不知,在地球漫長的地史演化進程中,除了各具特色的遠古動物漸次登場,遠古植物也在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地進化著、發(fā)展著。地球上曾經溫暖濕潤的適宜氣候,不單造就了動物發(fā)展的繁榮昌盛,也迎來了陸地裸子植物的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fā)展達到高峰,松柏類和真蕨類也占到重要地位,一片生機盎然的遠古森林逐步形成。
> 煤炭形成過程示意圖
時光流轉,地質變遷。伴隨著生存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地球生物也重復著從繁盛到消亡再到繁盛的不斷循環(huán)。透過博物館內以恐龍為代表的動物化石,我們依稀可以看到地球曾在遠古時期的熱鬧與輝煌,不禁又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那些遠古植物如今又都去了哪里?
我們都知道,恐龍化石是恐龍死后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于隔絕氧氣的環(huán)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和石化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保存下來的生物遺體和遺跡。同樣的,那些死去的植物也在不同環(huán)境的地質作用下,變成了不同形態(tài)的物質:有的形成了精美的化石;有的在高溫、高壓、缺氧的地質環(huán)境下變成煤炭、石墨;有些在高壓、低溫、缺氧的條件下變?yōu)楣杌?;有的成為了似石非礦的炭化木。還有些植物則憑借堅韌的生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存活至今,成為遠古植物的孑遺分子,堪稱植物界的“活化石”。
樹成炭,點亮生活的自然資源——煤
煤炭是由遠古植物殘體沒入水中,經受生物化學作用,然后被地層覆蓋并經物理作用與化學作用而形成的有機生物巖,包括泥炭和煤。
生成過程:整個成煤過程一般需要幾千萬年到幾億年的時間,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即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煤化作用又分為兩個連續(xù)的過程,即成巖作用和變質作用。
泥炭化作用階段:植物死亡后被水淹沒,在缺氧環(huán)境里的植物體不會很快地分解、腐爛。隨著倒木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了植物遺體的堆積層。這些堆積層在厭氧細菌的作用下,不斷地被分解、化合,漸漸形成泥炭層(主要是腐殖酸和瀝青質),是煤形成的第一步。
煤化作用階段:由于地殼運動,泥炭層下沉,被泥沙、巖石等沉積物覆蓋,在沉重壓力和地熱作用下,發(fā)生壓緊、失水、膠體老化、固結等一系列變化, 石炭含量逐漸增加,氧含量逐漸減少,腐殖酸含量逐漸降低,逐漸變成較為致密的巖石狀的褐煤。隨著褐煤層不斷沉降到地殼較深處時,上覆巖層壓力不斷增大,地溫不斷增高,褐煤中的物理化學作用速度加快,內部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發(fā)生進一步變化,煤化程度逐漸升高,逐漸變成煙煤、無煙煤。
形成時期:地球歷史上最有利于成煤的地質年代除了中生代的晚三疊世(約2.37億~ 2.014億年前)、侏羅紀(約2.014億~ 1.45億年前)和白堊紀(約1.45億~ 6 600萬年前),還有晚古生代的石炭紀(約3.58億~ 2.98億年前)、二疊紀(約2.98億~ 2.51億年前),以及新生代的古近紀(約6 600萬~ 2 330萬年前),其中以侏羅紀煤層最厚。
我國共有14個成煤期,其中最重要的成煤期是華北地區(qū)石炭紀—二疊紀,華南地區(qū)二疊紀、晚三疊紀世,西北地區(qū)早—中侏羅世,東北地區(qū)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以及東北地區(qū)、西南地區(qū)及沿海地區(qū)的古近紀。其中早—中侏羅世成煤期煤炭資源量占全國總量的60%,華北地區(qū)石炭紀—二疊紀成煤期資源量占全國資源總量的26%。
樹化玉,凝固時間的自然遺產——硅化木
硅化木又稱木化石、樹化石。它是遠古植物因火山噴發(fā)或地殼運動等地質作用而被埋入地下,由于處于缺水的干旱環(huán)境或與空氣隔絕,木質不易腐爛,在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中被含硅鈣物質交換替代而形成的樹木化石,它保留了樹木的木質結構和紋理。
> 蛋白石硅化木
> 玉髓硅化木
> 普通硅化木
根據(jù)二氧化硅的結晶情況和程度,硅化木可分為三種:若木質被交代成膠質二氧化硅即蛋白石,稱為蛋白石硅化木;若被交代成隱晶質石英(即玉髓或瑪瑙),則稱為玉髓或瑪瑙硅化木;若被交代成微粒的石英,則稱為普通硅化木。
> 硅化木橫切面——年輪
生成過程:硅化木的形成是硅替換取代木質纖維的過程,即同時發(fā)生溶解作用和沉積作用,從而使一種物質取代另一種物質的“交代作用”。
數(shù)億年前的樹木在自然力量下被大量埋入地層,在高壓、低溫、缺氧環(huán)境下,樹干周圍的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硅、硫化鐵、碳酸鈣等在地下水作用下進入到樹木內部,發(fā)生物質交換替代現(xiàn)象,替換了原來的木質成分碳元素。如果溶解和交替速度相等,且以分子相交換,則可保存樹木的微細結構,如年輪及細胞輪廓等。如交替速度小于溶解速度,則主要保存了樹木的形態(tài),年輪一般不清楚。最后,樹木原來的成分已蕩然無存,全部由含硅鈣成分的石質所取代,只保留下樹木的原始形態(tài)及構造特點。之后,經過壓實、固結、成巖等石化作用,原來的樹木就完全變成了堅硬的石頭——木化石。
硅化木在中國廣泛分布,尤其集中于新疆、遼寧、浙江等古構造運動頻繁區(qū)域,代表性產地主要是新疆奇臺縣、浙江新昌縣、遼寧北票市、內蒙古赤峰市、北京延慶區(qū)、云南元謀縣,此外還有甘肅敦煌、玉門,四川自貢、射洪,廣東深圳,山東臨朐、日照等地。國際代表性產地包括美國亞利桑那州、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埃及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加拿大艾伯塔省,其他一些重要產地則是緬甸、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
硅化木作為跨越億萬年的自然瑰寶,既是解碼地球演化的時空密碼,也是承載人文審美的藝術載體。其保留的樹木年輪、細胞結構及共生化石,為研究古氣候、生態(tài)鏈及地質年代提供了重要實證,是地球演化史的 “活檔案”;而其稀缺性、獨特的硅化紋理與礦物色彩,以及承載的文化象征意義,則使其成為高端收藏市場的寵兒。這種不可再生的自然瑰寶,既是科學探索的載體,也是藝術與財富的象征,未來價值潛力持續(xù)看漲。
形成時期:硅化木主要形成于古生代石炭紀到中生代白堊紀時期。
> 硅化木內部顯微結構——管壁細胞
似石非礦的古韻至寶——烏木
除了煤炭和硅化木,遠古植物還以另一種物質形態(tài)在地質歷史中保留下來,并常因分辨不清而被混淆為硅化木,那就是烏木。
烏木又稱陰沉木,是樹木因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原因埋入低洼淤泥中,在缺氧、高壓狀態(tài)下,受厭氧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經歷長達成千上萬年的炭化過程而形成,故又稱“炭化木”。
生成過程:烏木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地質和化學過程,涉及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時間跨度及生物化學變化。
>烏木
數(shù)萬年前,樹木因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泥石流或火山噴發(fā))被沖入河流、湖泊、沼澤或沿海淤泥中,被瞬間深埋于水底或地下沉積層,與氧氣隔絕。在缺氧(厭氧)環(huán)境中,厭氧微生物開始分解木材中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有機物,并在此過程產生有機酸(如腐殖酸)和甲烷等副產物。在高壓(來自上層沉積物的重量)和溫度(地熱或深層埋藏)的共同作用下,木材中氫、氧元素逐漸流失,碳元素相對富集,形成穩(wěn)定的碳結構,這一過程被稱為 “不完全碳化”(與煤炭形成類似,但程度較低)。地下水攜帶的礦物質(如鐵、錳、硫化物)逐漸滲入木材孔隙,與殘留有機物結合,形成致密結構。隨著時間推移(通常數(shù)千年至上萬年),上層沉積物不斷增厚,對埋藏的樹木施加巨大壓力,使其木質纖維被壓縮、脫水,結構變得更加堅硬致密。盡管有機成分部分分解,但樹木的年輪、細胞結構甚至樹皮可能因快速掩埋和碳化得以保留。通過這一過程,普通樹木最終轉變?yōu)橘|地堅硬、色澤深沉的烏木,成為自然與時間共同塑造的珍貴產物。
烏木會有不同程度的碳化,但又沒有全煤碳化,是木化石的最早期形態(tài),遠沒有成為木化石或者煤炭。因此,烏木既非木化石又非礦產資源,但它本質堅硬,有獨特的紋理和香氣,經后期加工雕琢,頗受市場歡迎,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烏木的核心產地集中在熱帶地區(qū),包括非洲的加蓬、喀麥隆、尼日利亞,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蘇門答臘)、菲律賓、馬來西亞,南亞的斯里蘭卡,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中國的四川(岷江、金沙江流域)、長江中下游(江西、湖南、湖北)、云南、貴州,等等。
形成時期:烏木的形成時間一般在2 000年至數(shù)萬年之間,主要是新生代(約6 600萬年前至今),尤其是新生代第四紀冰河期(約200萬年前)之后。
遠古遺珠,植物演化的活化石
在地殼運動、火山活動、氣候惡化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下,遠古植物不斷優(yōu)勝劣汰:或死亡,成為講述植物演化的真化石,如硅化木,沉穩(wěn)內斂、溫潤細膩;或蛻變,成為見證植物演化的“活化石”,如桫欏、蘇鐵,朝氣蓬勃、欣欣向榮,它們都是研究古氣候、古環(huán)境變遷、古生物學、物種形成、植物地理學等內容的重要證據(jù)。
桫欏屬桫欏科桫欏屬,又名蕨樹或樹蕨,國家二級保護瀕危植物。桫欏發(fā)源于中生代的晚三疊世或早侏羅世,一度成為侏羅紀植物界霸主。作為冰川時代的幸存者、“植物界的大熊貓”,桫欏是公認的極其珍稀的冰川前期植物,是地球上爬行動物時代的標志植物,是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幸存下來的孑遺蕨類植物,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被稱為地球生命演化的“活化石”。
> 桫欏
蘇鐵屬蘇鐵科蘇鐵屬,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大約起源于3億年前的晚石炭世,在侏羅紀達到最盛期。目前,蘇鐵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對研究種子植物的起源演化、植物與動物的協(xié)同進化、植物區(qū)系、古地理和古氣候的變遷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全世界現(xiàn)存蘇鐵類植物有3科11屬約280種,星散分布于熱帶與亞熱帶地區(qū)。
>蘇鐵
珙桐又稱“中國鴿子樹”、水梨子、鴿子樹,珙桐科珙桐屬落葉喬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單型屬植物,是1 000萬年前新生代新近紀古熱帶植物的孑遺種。幾百萬年前,地球上曾一度廣泛地生長過珙桐,但隨著第四紀冰川的到來,全球性急劇降溫,大部分珙桐都被冰川所吞沒而滅絕,只有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qū)幸存下來,目前野生種只生長在中國西南四川省和中部湖北省和周邊地區(qū)。
> 珙桐
銀杏又名白果樹,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后遺留下來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銀杏最早出現(xiàn)于3.45億年前的石炭紀,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歐、亞、美洲,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至50萬年前,發(fā)生了第四紀冰川運動,地球突然變冷,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qū)滅絕,只有中國自然條件優(yōu)越,銀杏才奇跡般地保存下來。野生狀態(tài)的銀杏殘存于中國江蘇徐州北部(邳州市)、山東南部臨沂(郯城縣)地區(qū)、浙江西部山區(qū)。
>銀杏
水杉屬杉科水杉屬,落葉、針葉大喬木,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樹種,分布在我國華南、華東和華北部分地區(qū)。它不僅是經歷了第四紀冰川浩劫的珍貴孑遺植物,而且還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生長迅速,是優(yōu)良的綠化樹種,不但已在我國各地廣為栽培,世界很多國家也爭相引種栽培,使這珍貴的樹木在全球范圍內生生不息。
>水杉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曾經繁盛的遠古森林都去了哪里?它們或化作迸發(fā)生命之光的黑色黃金點亮我們的生活;或成為藏匿億年光陰的時間使者對地球故事娓娓道來;更有不屈的生命強者成為遠古遺珠,是講述植物演化的活化石。它們歷經歲月輪回,古樸而神秘,都是地球歷史永不褪色的遠古記憶。
作者: 沈博偉 陳 斌 尹 力 胡志濤 宋 云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張佳楠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