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權:蜀漢與曹魏間的特殊存在
在波譎云詭的三國歷史長卷中,黃權無疑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掙扎的特殊存在。他的一生橫跨蜀漢與曹魏兩大政權,跌宕起伏的命運軌跡里,藏著諸多令人深思的故事。
黃權,字公衡,巴西郡閬中人。早年在劉璋麾下任主簿,掌管文書、參與機要,足見其才能出眾。彼時,面對漢中張魯的威脅,益州別駕張松提議迎劉備入蜀討張魯。黃權卻目光如炬,他極力勸阻劉璋:“劉備驍勇,若以部下之禮相待,必難滿足其志向;以賓客之禮相待,一國又不能有二主。劉備安穩(wěn),您便危險,守住邊境靜待時局方為上策?!?可惜劉璋不聽,反將他外放為廣漢縣長。后來,劉備果然與劉璋反目奪益州,各郡縣紛紛歸降,唯有黃權閉城堅守,直至劉璋投降才歸順劉備,盡顯忠義。劉備賞識他的才能與忠義,封其為偏將軍。
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敗逃巴中。黃權敏銳地意識到漢中對蜀地的戰(zhàn)略意義,向劉備進言:“若失漢中,三巴之地將受威脅,如同割掉蜀地的大腿與臂膀?!?劉備任命他為護軍進軍巴中。雖張魯降曹,但劉備隨后發(fā)動漢中之戰(zhàn),斬殺夏侯淵,占領漢中,黃權的謀劃功不可沒,他也因此升任益州治中從事,成為劉備麾下的重要謀士。
劉備稱帝后,為報關羽之仇、奪回荊州,決意伐吳。黃權再次展現戰(zhàn)略遠見,諫言:“吳人善戰(zhàn),我軍水路順流而下,易進難退。臣愿為先鋒試探虛實,陛下坐鎮(zhèn)后方。” 然而劉備并未采納,反而命他督領江北軍隊防御曹魏,自己親率主力在江南作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劉備大敗,江南部隊潰散,黃權所部因返蜀道路被吳軍阻斷,無奈投降曹魏。
黃權投降曹魏后,為何不逃回蜀國?從客觀上看,他率領眾多將士歸降,曹魏對這支龐大的投降隊伍充滿防備。曹丕雖對他們進行封賞,黃權被封鎮(zhèn)南將軍等職,但實則將其置于嚴密監(jiān)控之下。這些蜀軍將士很可能被分散到魏軍各處,將領也被分開,黃權稍有異動便會被察覺。而且,從洛陽到蜀漢路途遙遠,不僅要跨越近 500 公里陸路、360 公里水路,還要經過無數魏軍關卡,途中充滿猛獸、劫匪等危險,逃回成功幾率極低。
主觀方面,黃權在曹魏逐漸站穩(wěn)腳跟,獲曹丕重用,官至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若逃回蜀漢,他的地位難以保證,還可能被視為反復無常之人。他對部下也負有責任,若獨自逃回,跟隨他投降的部下恐遭曹魏懲處。再者,在重視名節(jié)的古代,他已兩次投降,若再逃回就是三次,輿論壓力難以承受。此外,曹魏占據中原,實力強大,被視為正統(tǒng),黃權或許認為留在曹魏更能施展才能,改變蜀漢弱小局面的希望渺茫。
黃權投降曹魏后未回蜀漢的選擇,是客觀困境與主觀考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他的經歷,生動展現了三國亂世中人物命運的無常與政治局勢的復雜,也讓我們看到歷史人物的抉擇與時代背景的緊密關聯,以及他們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奈與掙扎。
我話說完,誰贊成?誰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