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就是很多人說古代的中醫(yī)不怎么樣,為什么呢?因為古人的平均年齡很低,可能大約就三四十左右,不信的話,有詩圣杜甫的“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來做證。真的是這樣嗎?可能其中真相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古人的壽命低嗎?不低喲!平均壽命低嗎?因為在古代沒有統(tǒng)計學,所以不能妄下定論。古人壽命高的比比皆是,甚至很多高人的壽命長度比科學發(fā)達的現(xiàn)代人壽命還要高。相傳,三皇五帝時期,炎帝活了150歲,黃帝活了至少110歲(一說是152歲),顓頊活了98歲,帝嚳活了100歲,帝堯活了117歲,舜帝活了200歲(一說是活了100歲),你管這叫壽命低?
可能很多人會說,你這說的沒有依據(jù)呀?有的呀!《黃帝內經》中開篇第一章就旗幟鮮明的指出,“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翻譯成現(xiàn)代文那就是,我聽說上古時期的人,他們到了100歲的時候,依然身子骨健朗,行動起來都還不會顯示動作遲鈍,沒有老態(tài)龍鐘的感覺。因此,古人的壽命并不低。
如果要說古人的平均壽命低,那也是相對的,導致古人平均壽命拉低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個是因為古代戰(zhàn)亂頻仍,很多人并非是壽終正寢,而是被戰(zhàn)亂帶走了生命;第二個就是古人的生育條件較差,導致夭折的比較多;第三個就是古人的上層人士迷戀“丹藥”,導致“英年早逝”。拋卻這三個因素之外,再來統(tǒng)計古人的平均壽命,保證會有驚奇的發(fā)現(xiàn)。
其實,世人認為古人平均壽命低,最主要是被詩圣杜甫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帶歪了。實際上, 并非是詩圣杜甫將世人帶歪了,而是世人曲解了詩圣杜甫這首詩的意思了?!叭松呤艁硐 边@句詩出自詩圣杜甫的《曲江二首》的第二首,是這首詩的第四句,然而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酒債尋常行處有”,如果將這兩句詩連起來讀,意境將會完全不一樣。
杜甫詩中所說,“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翻譯的:即便四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能夠活到七十歲,古往今來也是很少的。如果你這樣理解,那就大大的錯會了詩圣的意了。那么這句話應該如何翻譯?正確的翻譯是:人的一生,到了七十歲還在四處欠酒債,古往今來算是十分少見了。
你看,杜甫這句詩透露了一個什么信號?主要透露了一個“老無所依”的老年悲慘的生活窘境。假如一個人到了七十歲,還在到處欠酒債,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第一,這個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窮人,貧困潦倒;第二,這個人可能沒有后人,或者后人生活的也不如意,家庭生活困苦不堪。為什么會這樣呢?如果你讀了杜甫的《三吏》《三別》之后,就一定能夠通曉其中真意。
詩圣杜甫和詩仙李白都是唐代由盛轉衰時期的著名詩人,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適合吹牛、適合畫餅、適合自我安慰;但杜甫不一樣,杜甫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都是人間實況,所以,當我們明白了杜甫詩歌的方向之后,就不難理解“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詩的真實含義了。
無論是三皇五帝時期,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高壽的人比比皆是,“人生七十”絕對不是古人壽命的天花板,而之所以被“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帶歪,純屬對杜甫詩詞的誤讀。不過,誤讀古人詩詞和名言的事情,自古有之,不過造成后人誤讀誤解最根本的原因,是古人在寫完作品之后,并沒有給自己的作品做解釋,這樣導致很多詩詞和名言在古今語境上發(fā)生了改變,所以,被誤讀誤解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平均”,這是一個“坑”,這就好比把你與當?shù)厥赘缓掀饋硭闫骄べY一樣,可能這樣一平均,你的收入可能“年入過億”了,但實際上呢?可能你連“年入過億”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都沒有。所以,這樣一來,自然就明白了所謂古人平均壽命低的概念,“僅供娛樂”,毫無科學依據(jù),更無參考價值。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翻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