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文 /林鴻東
2024年深秋,為了尋找“白云山清水巖”,一段謎團般的文字引起了我的關(guān)注。
“東大帽山 去縣東三十里。其形端圓,廣袤十余里,如大帽然。上有大石如階九級,下有大帽巖,自然巖室方高丈余,鐫石佛其上。有龍?zhí)堆?。山之陽曰白云山清水巖,宋時建,以祀昭應慈濟大師。建祀時,有童子衣緇坐險石上,謂人曰:‘巖成之后,當名龍歸?!霾灰?。尋有甘泉涌于所坐石下,人名圣泉?!?/p>
此段文字來自清康熙時期同安知縣朱奇珍編撰的《大同志》,雖只是寥寥數(shù)語,如稍微調(diào)整斷句方法,意義馬上變幻。然而,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下有大帽巖,巖室方高丈余,鐫石佛其上”——原來東大帽山(也就是大帽山)巔竟曾經(jīng)有過一座大帽巖,且大帽巖的巖室是一處石佛洞!我已在翔安工作了十年,且經(jīng)常去大帽山采風,竟然對大帽巖一無所知,更不用提石佛洞。震撼之余,我第一時間想到一個問題:石佛洞現(xiàn)還在否?
為此,我翻閱了眾多版本的《同安縣志》及光緒年間的《馬巷廳志》,無一例外,在其山川篇的東大帽山文字中,都找到了石佛洞的相關(guān)字眼。為了進一步確認此事,我通過同安友人向顏立水先生求證。不久,友人傳回顏立水先生的回復:八十年代,他曾在放牛娃引路下,探訪過這個石佛洞,且見到一尊無頭石佛。據(jù)顏先生回憶,洞中原有三尊石佛,他進入洞中時,兩尊較小的石佛已不見蹤影?!吧降离y行,人跡罕至,去過石佛洞的人少之又少?!边@是顏先生對石佛洞的印象。顏先生寥寥數(shù)語,如一道幽微的光,照亮了志書背后塵封的秘境。遺憾的是,由于年長日久,他忘記了具體的上山路線。
文友曾清根先生長駐大帽山農(nóng)場,我請他幫忙。很快,他便查到了石佛洞的大概位置:村尾后山。村尾是大帽山下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又名倉尾、倉美,舊名吳田園、梧田園、梧園(我在一副舊時楹聯(lián)上看到過“梧園”的字眼),民間亦有“誤田園”的說法。據(jù)說,曾是一位叫陳長者的大財主的儲糧之地??傊@是一座連村名都撲朔迷離的小山村。因位于大帽山之陽,植被茂密,光照充足,南側(cè)又有優(yōu)美的曾溪水庫,地理環(huán)境堪稱新圩佳境。鮮為人知的是,村莊東部的山林地帶有一條幽寂古道,可通泉州南安。
數(shù)天之后的一個清晨,我直奔村尾?,F(xiàn)任村長劉鼓,八十年代的老村長劉賢追、另一位村民老劉已候在村部。老村長劉賢追是位通曉村史的活地圖,同時,也是寥寥可數(shù)的去過石佛洞的人之一。在通往石佛洞路上,提及“白云山清水巖”時,老村長認為,這宋時的清水巖其實就是山腰處龍?zhí)陡浇哪瞧瑥U墟。在山腳路邊,老村長指著一處略為平坦的草地稱道:“這里原是山門?!痹偻献?,到了距山門遺址不遠的一處臺地,老村長指認,這里曾有古寺遺址。我撥開荒草,只見一地瓦礫。然而,瓦礫無言,廢墟默然,現(xiàn)場已難辨朝代痕跡。
從廢墟再向深處,便是上下龍?zhí)丁饺蠕?,匯成碧潭,與《大同志》中“有龍?zhí)堆伞钡挠涊d悄然應和。正欣喜之間,老村長指著龍?zhí)渡戏奖磺G棘遮蔽的山路,卻嘆息道:“石佛洞就在上面,可這路……如今走不得人了?!蔽乙宦?,不由悵然若失,沒想到,石佛洞已是近在咫尺卻無緣一見?!耙?,過幾天,找個晴日,我冒險往上爬,看能不能找到洞口”,我對老村長說。老村長嘿然不語,許久,回復道:“這路可不是一個人可以劈開的?!绷钊烁袆拥氖?,八天后,老村長帶著幾位村民披荊斬棘,竟悄悄清理出了一條通向石佛洞的小徑。
得知通向石佛洞的山徑已打通時,我約了幾位文友再上村尾。經(jīng)一番艱難攀爬后,我們撥開了山徑盡頭最后的藤蔓——一個天然石室赫然眼前。洞口雖稍有坍塌,但洞窟總體保持完好,石壁布滿青苔與雨痕,涼意與陳腐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借著手電光深入丈余高的洞窟,那尊無首石佛終于靜立眼前:高約二尺,寬一尺余,衣袂線條流暢,腰間束帶宛然。佛像雖失其首,雙手亦損,但胸前衣襟的“交領(lǐng)右衽”之態(tài)與結(jié)跏趺坐的沉穩(wěn)輪廓,在幽暗中依然透出莊嚴氣象——這不像是清水祖師像,倒更似定光古佛的風姿。
在洞中,我輕撫古石佛那波浪般起伏的刻紋,冰涼觸感直抵指尖。明代?抑或更早?無首的古石佛,它那殘缺的頸項仿佛歷史沉默的斷口,拒絕被輕易解讀。穿透藤蔓的光斑在石壁上緩慢游移,恍若時間本身正悄然爬行。在洞口,我找到了若干露出地面的古磚。在洞外,也看到了人工壘砌的石基遺跡與四處散落的殘瓦。事實證明,這里不只是只有石佛洞,還曾有配套的廟宇建筑,其實就是一座古代的寺廟。
四十多年前,是什么原因,讓顏立水先生找到石佛洞后,又緘默不語,使原本就無人知曉的洞窟重新成為一個秘密呢?我想,應該是對洞中石佛現(xiàn)狀的傷感吧!然而,時至今日,我卻以為,無首石佛的存在,同樣具有較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它證實了石佛洞的存在,證實了大帽巖的存在。同時,它那殘缺的造型,依然有著穿越時空的美學力量,我們可以據(jù)此進行斷代與想象,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可以使用高科技手段復原出一個較為匹配的佛首?!?strong>無論如何,正是無首石佛的存在,使“村尾后山”成為一處值得一行的神圣之地。
歸途中,暮色起,大帽山龐大的輪廓漸次隱入蒼茫。這石佛洞的發(fā)現(xiàn),非但未能驅(qū)散大帽山的重重迷霧,反而更深地揭示了它的幽邃——歷史真相恰如這尊無首石佛,我們所能觸摸的,不過是它衣袂間一道凝固的褶皺。洞窟深處那無首的古石佛,不正是所有文化探索行動的隱喻?我們風塵仆仆,在斷簡殘篇中竭力拼湊,最終不過觸及龐大真相微小的一角。每一次自以為是的“發(fā)現(xiàn)”,都只是向更深的未知邁出了一步。大帽山真正的神秘并非藏在某個洞窟之內(nèi)。它就在這風里、在這草木間、在每一塊緘默的巖石中,在那些被時光擦去記憶卻依然在山民口中流傳的古老地名里。
歷史何嘗不是一尊無首之佛?我們竭力摩挲其殘軀,在斷口處妄自揣想其真容,卻不知那遺失的頭顱,或許正帶著洞悉一切的目光,在時間之上永恒俯視著我們的徒勞與虔誠。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歡迎關(guān)注鷺客社,投稿聯(lián)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歡迎轉(zhuǎn)發(fā)、群發(fā)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jīng)許可,禁止進行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zhuǎn)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