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于一些詞語或數(shù)字都有一些奇怪的忌諱,比如買衣服砍價時,如果砍到250,那肯定還會要求老板再少點?;蚴瞧綍r罵人,經(jīng)常聽到“250”等詞匯,幾乎與“傻X”劃等號。
但250只是一個普通的數(shù)字,為什么讓所有人都這么介意呢?
250的說法出自晚清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至于其出處,民間則有多種說法。
其中年代最為久遠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著名縱橫家蘇秦被刺殺的故事。
蘇秦曾聯(lián)合六國對抗秦國,到晚年時曾以間諜的身份在齊國擔任客卿,從事破壞活動暗中幫助燕國,最終引發(fā)刺殺事件。
根據(jù)《史記·蘇秦列傳》記載:
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以徇于市,曰“蘇秦為燕作亂于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br/>
說的是當蘇秦被刺殺后,齊王苦于找不到兇手,而蘇秦也自知活不過多久,于是向齊湣王獻計,對外宣稱自己是內(nèi)奸,要求車裂自己,并以懸賞義士的名義引出兇手。
果然,千金懸賞一出,四名兇手隨即出來領(lǐng)賞,當齊湣王問到怎么分配這一千兩時,四人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人二百五”,于是齊王大怒,將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不過,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認為二百五一詞與古代的半封銀子有關(guān)。
在古代,人們會將銀子用紙或布包裹起來,叫做“一封”,一封銀子數(shù)量不等,但根據(jù)大多數(shù)人的習(xí)慣,通常在500兩左右。
而古人對諧音也是很忌諱的,“封”發(fā)音通“瘋”,半封銀子剛好為二百五十兩,與“半瘋”諧音,“半瘋”的意思不就是傻嗎?所以二百五也就成了“半瘋”的代名詞。
除了上述兩種說法外,還有一些民間傳說也與“250”的貶義含義有關(guān)。
可是,不論哪種說法,都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像蘇秦的故事,雖然他被刺殺主動要求車裂是史書記載,但并沒有后面關(guān)于250的情節(jié),所以這些故事只能聽個樂呵。
實際上,“二百五”一詞在清末小說出現(xiàn)以來,廣泛流行是源于1913年上映的一部喜劇電影《二百五白相城隍廟》。
里面的主角名叫“二百五”,影片講述了農(nóng)民出身的二百五首次走進繁華的大上海,由于不懂城里的各種規(guī)矩而鬧出很多笑話,二百五傻里傻氣的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二百五”才變成一個形容詞。
之后在1949年上映的愛情電影《二百五小傳》,劇中同樣有“二百五”這個角色,再一次讓“二百五”進入大眾視野,固化了“二百五”一詞在人們心中的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