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人總是會不自覺的去合群。
習慣看大家做出反應后再跟隨,看眼色行事成了一種人情世故。
如果特立獨行,在別人眼中就是另類、孤僻,甚至就連自己也會感到自卑和羞恥。
但事實上,人一旦過于合群,就容易被他人左右,變得平庸。
就如同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說過的: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所以,真正的聰明人,多數(shù)不那么合群。
不硬擠在人群中,敢于做自己,才是一個人強大的開始。
牛羊成群,盲目從眾
演員李雪琴在綜藝《荒野會談》中,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
早些年在公司實習的時候,辦公室里的同事幾乎每天都會點星巴克,有時還會邀請她一起拼單。
這讓李雪琴格外糾結。
當時她一天的工資只有50塊錢,若是和同事一起點了咖啡,她這一天就等于白干了。
但若是拒絕,又怕別人覺得她不合群,自己無法融入職場。
于是,她每次只能硬著頭皮和同事們拼單。
而在生活中,我們都或多或少會遇到跟她一樣的情況。
大家都去參加聚會了,我好累啊,但是不去是不是顯得不太好??;
這個玩笑不好笑,但是大家都在笑,我不笑是不是顯得不太好??;
大家都投票了方案1,但我覺得方案2更好,但這樣是不是顯得不太好啊……
在當時看來,這或許只是我們一次對集體的小小妥協(xié)。
殊不知,當這一次又一次的小小妥協(xié)成為習慣后,不僅退化了自己,也讓自己的人生陷入了巨大的被動中。
心理學上有一個“羊群效應”。
在羊群中往往都有一只領頭羊的存在,后面的羊群只管跟著領頭羊行動。
不管前面是萬丈深淵,還是狼窩,只要領頭羊動跳起來,其他羊群都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跟隨跳起來。
這本質上,其實是一種盲目從眾的心理。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站在人群里,和其他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做法。
殊不知,這種盲目從眾,隨波逐流,也是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
一個人如果總是靠近他人,跟著集體行動,那么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就會不可避免地退化。
時間久了,你以為的合群,最終只是被平庸同化,淪為集體的奴隸。
猛獸獨行,強大自我
我知道,很多人心中其實還有一層顧慮。
因為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總是被外界的一舉一動擾亂心神,所以只能枉顧自己的意志,假裝合群。
但是,人這一生,群永遠是合不完的。
不是這個群,就是那個群。
就算你怎么小心翼翼的迎合,不甘心的遷就,但外界的聲音也不會停止,內心的孤獨也不會消除。
到最后,只是給自己增添無效的社交,陷入精神內耗,得不償失。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是個社交達人。
那時候他初入官場,閑來無事時身邊經(jīng)常圍繞眾多朋友,不是這個相邀,就是那個宴請。
他每天忙于應酬交際,漸漸地再無暇顧及學問,變得紙醉金迷。
就這樣過了幾年后,曾國藩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實在退步太多,于是他決心改變。
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修身計劃,其中包括“夜不出門”和“靜坐”。
在他看來,過多的社交使人疲憊消耗,無益于事,應該戒掉。
人只有讓一切靜下來,只和自己相處,才能反觀內心,看清自己想要走的路,強大自己。
而他也依靠著這份自我約束,成就一番事業(yè),最終成為晚清名臣。
魯迅先生曾說:“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越?jīng)]有能力的人,越喜歡用熱鬧填補空虛。
但刻意合群又未嘗不是一場內耗。
只會讓自己在人群的喧嘩中壓抑著,消耗著,讓自己的能量慢慢流失。
所以真正的強者,從不需要在人群中尋找歸屬感,去得到別人的認可。
對于他們來說,寧愿忍受孤寂,也不愿被人束縛。
比起刻意追求合群,他們更在意的是避開人群,享受獨處。
在孤獨中沉淀心性,積蓄能量,才能塑造更強大的自我。
一個人的出眾
是從獨處開始的
看過這樣一句話:
歡塵世間有許多有形和無形的機鎖,總是令我們違背初衷。然而,仔細想想看,阻擋我們的不是任何人和任何事,只是我們自己。
其實人這一輩子,與誰交往,都不如與自己交往;為誰而活,都不如為自己而活。
所以你根本無需在意外界的是是非非,更不要害怕成為他人眼中的異類。
真正活得聰明的人,都懂得給予自己社交自由。
在不合群的環(huán)境里,專注自我,成就自我。
《瓦爾登湖》曾被無數(shù)人譽為“自我修行的心靈圣經(jīng)”。
然而就是這樣一本激勵了無數(shù)讀者的經(jīng)典,卻誕生在一個僻靜的湖邊。
作者梭羅在未成名前,也曾躋身人群,然而整日的忙碌與喧囂讓他活得越發(fā)迷茫。
于是經(jīng)過深思之后,他決定投身自然,去過獨行的日子。
在瓦爾登湖邊的森林邊,他建造了一座獨屬于他的小屋,享受無人打擾的時光。
一個人或是安靜地看看書、寫日記、思考生活的真諦,或是去曠野里感受極致的靜謐。
在大自然的四季輪轉中,他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終于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在《瓦爾登湖》出版后,有記者曾問他:“你怎么能放棄掉生活中那么多快樂?”
而梭羅的回答是:“因為我非常喜歡這種生活?!?/strong>
也許在世人眼中,遠離人群的生活是孤單和漫長的,是不接地氣的。
但梭羅卻用他獨居兩年的生活告訴我們: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沒有什么比獨處更能充實自己了。
無論是去讀書,去學習新技能,去規(guī)劃目標計劃,還是去提升自己。
這些看似孤寂的時光里,卻恰恰是我們邁向強大的墊腳石。
當你能沉下心來,一個人靜靜地思考世界,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擁有世人艷羨的人生。
法國作家馬德說:
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明澈,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
比起外界的熱鬧與浮華,有時候敢于不合群也是一種人生智慧。
舍棄無意義的社交,專注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此,才能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成為更好的自己。
點點右下角的,愿我們都有不合群的勇氣,以更自洽的姿態(tài),過更自在的人生。
作者:錦衣夜行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圖源:圖蟲、unsplash
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lián)系十點讀書。
楊絳先生曾說:“合群,是最深的孤獨?!?/p>
如果你也渴望擁有“不合群”的勇氣,過更自在的生活,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學交流群】,從學點心理學知識開始。
在這里,你可以免費學習心理學知識、觀看大咖干貨直播課, 打破群體思維的禁錮,改變“盲目從眾”的心理;可以與群友交流互助,在相互的激勵中,收獲成長的力量;還可以免費領取【1V1心理職業(yè)規(guī)劃】,0基礎入行心理工作,發(fā)現(xiàn)自身潛能,不再被外界評價左右,勇敢做自己!
立即點擊海報,免費進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