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鴻福西路—銀龍路跨江通道
進展如何?
現(xiàn)在,跟著記者探秘建造現(xiàn)場
一起來看看吧~
近日,記者來到東莞鴻福西路—銀龍路跨江通道工程項目建造現(xiàn)場,在面積相當于2個標準足球場(一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為7140平方米)的干塢基坑內,工人們正分組進行鋼筋安裝作業(yè)。
現(xiàn)場技術負責人介紹:“正在進行鋼筋綁扎和模板安裝的是沉管隧道首節(jié)段,一個節(jié)段需要使用各種型號鋼筋共計約500噸,計劃于8月上旬進行首節(jié)段混凝土澆筑?!?/p>
截至7月底,東莞首條沉管隧道整體進度完成近半,現(xiàn)正全力搶抓工期,預計2027年完成通車。
01
沉管預制:干塢里的“混凝土魔術”
在干塢現(xiàn)場,最令人震撼的莫過于全斷面澆筑工藝。傳統(tǒng)隧道分段澆筑會留下“接縫疤痕”,就像拼圖一樣,接縫處容易成為薄弱環(huán)節(jié)。而這里采用的“一次成型”技術——1600立方米混凝土在30小時內連續(xù)澆筑,形成渾然一體的箱體。“就像做蛋糕,分次烤會有裂縫,一氣呵成才能完美?!表椖繒洿骺禈s形象地比喻道。
更神奇的是混凝土的“自愈”能力。戴康榮告訴記者,該項目的混凝土將加入自愈型無機增殖防水劑,該材料的活性成分在無水的情況下處于休眠狀態(tài),一旦遇到水,休眠被激活,立即與水發(fā)生反應,結晶繼續(xù)進行,使得混凝土結構具有“動態(tài)”修復的特性。這項仿生技術首次應用于沉管隧道,能有效修補裂縫、延長隧道使用壽命。
02
智能建造:毫米級精度的“江底穿針”
沉管隧道施工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莫過于“水下拼積木”——將預制好的沉管精準沉放到江底基槽中。這個過程被稱為“江底穿針”,需要毫米級的精度控制。
項目采用了國內最先進的沉放定位系統(tǒng),通過自研“測控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測沉管位置,配合國產北斗衛(wèi)星定位,將一節(jié)重達3萬噸的沉管精準放入25米深的水下預定位置,誤差僅為10毫米,名副其實的“江底穿針”。
“我們還在沉管兩端安裝了特制的橡膠止水帶,就像給沉管戴上了‘防水手表’,確保每節(jié)沉管連接處百年滴水不漏?!贝骺禈s補充道。
03
交通變革:5分鐘過江激活兩岸經濟
作為連接萬江和南城的重要通道,曲海大橋長期以來承擔著繁重的交通壓力。尤其在早晚高峰時段,車流緩慢、擁堵頻發(fā),成為兩岸居民的“心病”。而正在建設的鴻福西路-銀龍路跨江通道,將為曲海大橋分擔至少30%的車流量。
據了解,正在建設的鴻福西路—銀龍路跨江通道位于東莞水道特大橋與曲海大橋之間,采用雙向6車道城市主干路標準設計,設計速度為50km/h,工程主線總長1.87千米,其中沉管段長度210米,由3個預制管節(jié)組成,穿越東莞水道。建成后將有效分流曲海大橋車流量,大大縮短萬江中心區(qū)與南城商務區(qū)通行時間。
與曲海大橋的“橋上通行”不同,這條隧道采用“水下穿行”方式,不僅避免了惡劣天氣對交通的影響,還能減少對航道通行的干擾。
值得一提的是,隧道設置了3條匝道,分別連接銀龍路、車站南路和體育公園西門。未來市民從萬江到南城僅需5分鐘,比繞行曲海大橋節(jié)省至少一半的時間。
項目概況
鴻福西路—銀龍路跨江通道工程位于東莞市西北部,為連接萬江和南城之間的城市主干路隧道工程,北起萬江大道,沿銀龍路布設,向南穿越東莞水道和曲海大橋,接鴻福西路,南至港口大道,主線總長約1.87km,其中隧道全長約1.54km,工程按城市主干路雙向6車道、時速50km/h標準設計。為實現(xiàn)交通轉換,隧道共設置3條匝道,總長約1248m,其中A匝道為銀龍路南側入口,B匝道為車站南路出口,C匝道為體育公園西門出口。
這項工程是東莞市重大工程,也是東莞市首條沉管隧道,建成后將為東莞交通建設提供新范式,進一步優(yōu)化城市交通布局,構筑完善的越江體系,加強東莞水道兩岸溝通,促進區(qū)域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激發(fā)城市建設新動能。
來源 | 東莞日報
編輯 | 章和
中新紀實
中新傳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