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行存款利率一路下行,國債再次成為普通人追捧的熱門品種。但是,近日官方發(fā)文自8月8日起對新發(fā)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的利息收入,恢復征收增值稅。這一消息引發(fā)市場震動,這意味著,8月10日即將發(fā)行的最新一批憑證式儲蓄國債,可能要交稅了!
老百姓保本理財市場再次發(fā)生變化,2025年8月,如果手頭有50萬本金,買儲蓄國債和銀行大額存單,哪個更強一籌?
一、2025年8月憑證式儲蓄國債有什么不一樣?
第三季度的國債發(fā)行依然是三批,7月剛發(fā)完按年付息的電子式國債,8月就接檔憑證式品種,9月還會再來一輪電子式。這種 "電子式 + 憑證式" 交替登場的安排,顯然是為了滿足不同儲戶的投資習慣。
8月這波最特別,3年期和 5年期兩個品種均為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不用惦記每年結息的事兒,特別適合怕麻煩的中老年儲戶。但要注意,憑證式國債必須到銀行柜臺購買,帶上身份證和銀行卡就行,不像電子式可以在APP上操作。開售時間是8月10日8點30 分,想搶的話得早點去網(wǎng)點排隊—— 參考上半年的情況,熱門期限往往開門后一小時內(nèi)就被搶空。利率方面雖未最終敲定,但大概率會延續(xù)7月電子式的水平,3年期1.63%,5年期 1.7%,比同期國有大行大額存單利率高出一截。
只是2025年8月的這一批儲蓄國債遇到一個新問題:根據(jù)財政部與稅務總局2025年第4號公告,2025年8月8日及之后新發(fā)行的國債利息收入恢復征收增值稅。8月10日憑證式儲蓄國債屬于應稅范圍。
不過,國家稅務總局官網(wǎng)近日披露一則政策指引,即《關于自然人購買國債等債券取得的利息收入適用小規(guī)模納稅人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免征增值稅政策的執(zhí)行口徑》,據(jù)此,老百姓購買上述國債、地方政府債券等,每月額度不超過10萬元(以1個季度為1個納稅期的,則季度銷售額不超過30萬元),將享受免征利息收入增值稅優(yōu)惠政策。該優(yōu)惠政策執(zhí)行期限截至2027年12月31日,未來政策是否延續(xù)有待觀察。
二、儲蓄國債VS大額存單:50萬本金誰更強?
拿50萬本金算賬,差距一下子就顯出來了。如果買8月3年期憑證式國債,按1.63%算,到期利息是50萬×1.63%×3=24450元;要是存工行同期限大額存單,1.55%的利率只能拿到23250元,利息差了1200元。
5年期的對比更有意思:國債1.7%的利率能賺42500元,但目前四大銀行幾乎找不到5年期大額存單,就算有,利率也難超1.7%,比如某城商銀行的5年期產(chǎn)品才1.75%,看似略高,但國債的安全性是銀行存款比不了的。畢竟這是國家信用背書的 "金邊債券",在《存款保險條例》只保50萬的當下,百萬級資金存國債更安心。
更關鍵的是急用錢時的 "退路"。大額存單提前支取只能按活期計息(目前0.05%),50萬存了一年半取出,只有幾百塊利息;而國債持有半年以上就能靠檔計息,比活期多賺幾千利息。當然大額存單也有強項,部分可轉(zhuǎn)讓品種能通過銀行APP轉(zhuǎn)賣,適合能接受輕微折價的靈活派。
所以結論很簡單:更兼顧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選國債;想要更高收益的話,可以考慮中小銀行大額存單產(chǎn)品。
三、普通人要不要搶8月國債?這些 "坑" 得避開
普通人到底要不要湊這個熱鬧?其實國債利率雖不算高,但在 "保本" 賽道里已是佼佼者。畢竟現(xiàn)在股市震蕩、理財破凈,1.63%、1.7%的確定性收益反而成了香餑餑。
不過搶購前得想清楚兩件事:一是憑證式國債一旦買了,提前支取要去柜臺辦理,不如電子式支持線上操作方便;二是額度有限,8月這期總發(fā)行額可能就500億,分攤到40家承銷銀行,每個網(wǎng)點沒多少額度。建議提前把身份證、銀行卡準備好,早點去目標銀行網(wǎng)點柜臺排隊,搶到就是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