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遼寧丹東的糧庫里,一個瘦小的11 歲女孩正蹲在地上挑黃豆。
凍裂的手指捏著發(fā)霉的豆子,寒風(fēng)順著單薄的衣服往里鉆,凍瘡在她手上結(jié)了一層又一層。
誰能想到,這個連小學(xué)都沒讀完的孩子,幾十年后會成為中國話劇舞臺上的頂梁柱?
這就是李明啟的少年時代。
01
從童工到藝術(shù)家,她的人生比劇本還曲折
父親早逝后,作為家里最大的孩子,她放下書包扛起了生計。
糊火柴盒、包香煙、扮成男孩去工地扛活,只要能換口糧的活計她都干過。
"那時候不覺得苦,就想著能讓弟弟妹妹有口飯吃。"
多年后她回憶起這段日子,眼里沒有抱怨,只有一種過來人的平靜。
15 歲的一天,她在煙酒批發(fā)部哼著小調(diào),被丹東鐵路宣傳隊的領(lǐng)導(dǎo)聽見。
"小姑娘嗓子亮,跟我們?nèi)ソo工人演戲吧?" 就這一句話,讓她踏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宣傳隊的日子比打工還苦,住工棚、長虱子是常事,敵機飛過還要鉆進防空洞,但她從沒喊過累 ——
能靠唱歌掙錢養(yǎng)家,已經(jīng)是天大的幸運。
后來她轉(zhuǎn)行話劇,也是逼出來的選擇。
一場大病壞了嗓子,不能再唱歌的她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咬咬牙闖進了完全陌生的領(lǐng)域。
為了練演技,她整天在北京街頭 "偷師":看公園里下棋的大爺怎么甩袖子,學(xué)菜市場小販吆喝的語氣,連胡同里大媽吵架的神態(tài)都記在本子上。
這種近乎執(zhí)拗的認真,讓她在話劇舞臺上一站就是幾十年,從《戰(zhàn)斗青春》到《霓虹燈下的哨兵》,30 多部作品拿遍了業(yè)內(nèi)大獎。
現(xiàn)在回頭看,那些吃過的苦好像都成了養(yǎng)分。
正是少年時嘗過的人間百味,讓她后來演什么像什么 —— 畢竟,她早就見過生活最真實的模樣。
02
演活兩個反派,她成了觀眾的 "童年陰影"
誰能想到,讓李明啟真正家喻戶曉的,不是演了一輩子的正面角色,而是兩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反派。
1996 年《水滸傳》選角,副導(dǎo)演康洪雷找到她時,她看著鏡子里憨厚的自己直犯嘀咕:
"我這模樣,演得了攛掇潘金蓮害武大郎的王婆?"
對方一句話點醒了她:"越看著像好人,干壞事才越讓人咬牙。"
為了演活這個角色,她琢磨出一套 "變臉" 技巧:對著街坊笑盈盈,轉(zhuǎn)頭就翻出算計的眼神;
說貼心話時拍著對方的手,指尖卻不自覺地用力。
就憑這股子細膩,王婆成了觀眾眼里 "壞得有層次" 的經(jīng)典。
但她沒料到,這只是個開始。
兩年后《還珠格格》劇組找上門,說原定演容嬤嬤的演員來不了。
李明啟本想拒絕 —— 剛因王婆被人指指點點,再來個更壞的角色,怕是要被罵一輩子。
可架不住劇組再三懇求:"李老師,您不來我們真開不了機。"
進組當(dāng)晚她就琢磨起這個角色:"容嬤嬤為啥這么狠?"
她給角色加了段 "隱藏劇情":年輕時喪子,把皇后當(dāng)成了精神寄托。
有了這份底層邏輯,她演的容嬤嬤不再是單純的壞人 ——
扎紫薇時眼里閃過的掙扎,對皇后說話時不自覺的討好,都讓這個角色多了幾分真實的可悲。
最讓人揪心的 "扎針戲",背后藏著老藝人的溫柔。
她每次都把針頭攥在手心,針尖朝自己,結(jié)果演完戲滿手是血;
有場戲周杰踢飛門板砸中她,她暈過去醒來第一句話是:"別耽誤拍攝,我沒事。"
瓊瑤后來給她寫信:"您的演技讓人欽佩,為人更讓人尊敬。"
可觀眾哪管這些。劇播出后,她去菜市場買菜,小販揮著菜桿子趕她:"別碰我的菜,晦氣!"
坐出租車被司機認出來,對方直接說:"早知道是你,我根本不拉。"
最讓她難受的是孫子:"奶奶你別去學(xué)校接我,同學(xué)都說我奶奶是壞人。"
面對這些,她反而看得開:"觀眾恨角色,說明我演得還行。"
這種通透,或許正是老藝術(shù)家的底氣 ——
他們懂得,演員的使命不是討觀眾喜歡,而是讓角色活起來。
03
熒幕外的她,活成了最可愛的老太太
要是在街上碰到李明啟,你絕對想不到這是那個兇神惡煞的容嬤嬤。
89 歲的她還保持著坐公交去菜市場的習(xí)慣,鄰居喊一聲 "李老師,東邊菜攤便宜",她拎著布袋子就跟著走。
有回被網(wǎng)友拍到排隊上公交車,腰背挺得筆直,有人讓座還擺擺手:"我身體好著呢,給年輕人坐。"
生活里的她,和 "惡毒" 兩個字完全不沾邊。
養(yǎng)了幾十年流浪貓狗,家里常備著貓糧狗糧,小區(qū)里的流浪動物見了她就搖尾巴;
孫子結(jié)婚時,她親手縫制了全套被褥,針腳比年輕人用機器扎的還整齊;
劇組請她拍戲,她從不提特殊要求,盒飯里有塊肉就吃得香,住快捷酒店也樂呵呵的。
她的家庭生活更是讓人羨慕。
和當(dāng)體育老師的丈夫相守幾十年,老伴兒退休后天天跟著她去劇組,給她拎包、遞水杯。
工作人員都笑說:"李老師走到哪,張老師的影子就跟到哪。"
一雙兒女也沒辜負她的培養(yǎng),兒子成了大學(xué)教授,女兒是工程師,一家人過年聚在一起,最愛聽她講當(dāng)年演話劇的趣事。
這幾年她減少了演出,卻沒閑著。
88 歲還參加文藝晚會,唱《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時中氣十足;
拿到終身成就獎那天,她特意穿了件紅色外套,說要喜慶點;
被問長壽秘訣,她笑得像個孩子:"就仨字 —— 不較真。"
現(xiàn)在再看那些年輕時的照片,靈動的大眼睛,甜美的笑容,網(wǎng)友說 "這顏值能演香妃"。
其實哪用羨慕年輕時的美貌?歷經(jīng)風(fēng)雨后,她臉上那種從容溫和的氣質(zhì),才是歲月最好的饋贈。
從童工到藝術(shù)家,從 "國民惡人" 到觀眾敬愛 的老戲骨,李明啟的故事告訴我們:
真正的好演員,從不怕角色被討厭;真正的生活家,總能在風(fēng)雨里活出自己的節(jié)奏。
就像她常說的:"演好戲,做好人,日子就差不了。"
作者:等風(fēng)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zhí)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nèi)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guān)注我,持續(xù)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