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是現代人健康風險的來源之一,尤其是對老年人而言,久坐幾乎是生活的常態(tài)。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狀態(tài)呢?近期,發(fā)表在《循環(huán)》上的一篇論文,針對超重/肥胖的絕經后女性,評估了減少久坐行為對血壓的影響。研究顯示,增加起坐次數,能有效在短期內改善血壓,這或許有助于改善絕經后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01
減少久坐
能改善血壓
減少久坐,其實可以細分為兩個目標,一是減少坐著的時間,二是增加坐站轉換次數。研究從超過2000人中選擇了407人參與試驗,受試者中位年齡68歲,388人完成了試驗。基線時,受試者平均每日久坐時間約11小時,每日站立時間約3.3小時,每日坐站轉換次數44.16次。
在完成3個月干預試驗的受試者中,相較久坐行為不變的對照組,增加坐站轉換次數組每日坐站轉換次數增加了26次,受試者血壓顯著下降;少坐組雖然每天坐著的時長減少了58分鐘,但血壓并無顯著變化。
具體來看,增加坐站轉換次數組的舒張壓降低了2.24毫米汞柱,收縮壓降低了3.33毫米汞柱,但統計學意義不顯著。少坐組血壓變化不顯著。
研究者還分析了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抵抗等葡萄糖穩(wěn)態(tài)相關的指標,并未觀察到相較對照組或干預組間的顯著差異。
從機制上來說,久坐可能導致內皮功能障礙、血管收縮、肌肉活動減少、慢性低度炎癥、血壓血脂異常等癥狀。而坐站轉換能顯著增加肌肉激活,縮短連續(xù)坐姿時間,增加身體活動,這都有助于改善血壓。
這項研究表明,在絕經后超重/肥胖女性中,針對性干預坐姿行為的不同維度是可行且安全的。雖然短期內未改善葡萄糖調節(jié),但坐站轉換行為顯著降低了舒張壓,提示其在心血管健康方面的潛力。
02
久坐
與多種慢性病相關
此前,國家體質與科學健身研究中心學者的研究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日久坐時間為465.8分鐘(7.8小時),僅37.3%的居民久坐時間≤8小時。久坐不僅影響血壓,還與諸多慢性病相關。
《柳葉刀》子刊上一項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研究提示,久坐與16種胃腸道疾病的風險增加相關,而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則與8種胃腸道疾病的風險降低相關。16種胃腸道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憩室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酒精性肝病、膽管炎、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闌尾炎。
《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發(fā)表的一項基于英國生物樣本庫的新研究發(fā)現,對于老年人來說,久坐行為還會增加癡呆風險,且靜坐時間越長,癡呆風險越高。
即便患病后也不能久坐。發(fā)表在《循環(huán)》子刊上的一項研究提示,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出院后1年內,如平均每日久坐超過14小時,心血管病及死亡風險或會增加。
03
增加“零星”運動
能降低久坐帶來的健康風險
那么,如何降低久坐帶來的風險?
《英國運動醫(yī)學雜志》發(fā)表的研究表明,每天累計20~25分鐘的中強度體力活動,可抵消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增加的死亡風險。研究還顯示,不論每日久坐時間長短,每日運動越多,久坐增加的死亡風險都會降得越低。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運動生理學家給出建議,在久坐的情況下,每坐30分鐘后步行5分鐘就可以改善久坐的不良影響。研究者測試了五種不同的“零星”運動方案:每坐30分鐘后步行1分鐘;每坐60分鐘后步行1分鐘;每坐30分鐘后步行5分鐘;每坐60分鐘后步行5分鐘;不步行。研究人員發(fā)現,最佳的運動是每坐30分鐘后步行5分鐘,這是唯一顯著降低血糖和血壓的“零星”運動方式。與不運動相比,所有的“零星”運動都能顯著降低血壓4~5毫米汞柱。研究者認為這是一個相當顯著的變化,相當于6個月每天鍛煉的效果。除每坐60分鐘后步行1分鐘外,所有的“零星”運動還能顯著減少疲勞感,改善心情。研究者指出,為了達到最佳健康狀態(tài),除了日常鍛煉之外,還需要在工作中經常運動,即使在工作時間進行少量散步,也能顯著降低患慢性病的風險。
記者 || 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校對 || 鄭春華
審核 || 董超
轉載請注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