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創(chuàng)作者激勵計劃#
寒風裹挾著渤海灣的咸澀,在山海關古老的城墻上刻下冰棱。
東北軍第五十七軍軍長何柱國站在城樓上,望著關外綿延的長城,手指不自覺地摩挲著腰間的配槍。自從“九一八”事變后,他率部在這里駐守了400多個日夜,目睹日軍在關外修筑工事、調動兵力,聽著義勇軍在敵后游擊的槍聲,心中早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日軍的進攻已不可避免,只分來早與來遲。
山海關,位于萬里長城東端,南臨渤海,北依燕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中原地區(qū)與關外地區(qū)的交界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山海關
山海關的防御設施相當齊全,城墻一圈有八里長,高四丈一尺,能并排跑五匹馬。護城河有五丈寬、兩丈五尺深,四面都有城門。最有名的是東門城樓上掛的一塊匾,上面寫著“天下第一關”,由山海關本地人、明朝進士蕭顯親筆書寫。
千百年來,明朝名將徐達在這里駐扎過軍隊,吳三桂曾在這里把清軍引入關內,八國聯(lián)軍的鐵蹄碾壓過這里。
日軍對山海關的覬覦由來已久。這座雄關形如虎踞,將東北與華北分割成兩個世界。日軍占領了東北全境后,要想進一步進攻華北,首先必須攻破長城,將山海關收入囊中。為此,日軍對何柱國展開利誘,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取得山海關,直入華北地區(qū)。
何柱國,這位來自廣西容縣的鐵血漢子,義正詞嚴地拒絕了日軍的誘降。
何柱國
日軍誘降不成,便不斷在山海關制造事端,尋找理由開戰(zhàn)。何柱國據(jù)理力爭,盡力平息了這些事端。隨后,他親自來到北平,面見張學良,報告處理結果。
他憂心忡忡地說:“事情到了圖窮匕見的最后時刻了。”
張學良也想洗刷九一八事變以來的“不抵抗”惡名,下定決心說:“那么咱們拼了吧!”
戰(zhàn)斗一觸即發(fā)。何柱國向駐扎在山海關的中國軍隊發(fā)布《告士兵書》:“愿與我忠勇將士,共灑最后一滴血于海灣頭,長城窟里,為人類張正義,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家雪奇恥,為軍人樹人格,上以慰我炎黃祖宗在天之靈,下以救我東北民眾滄亡之慘。”
這番話鏗鏘有力慷慨激昂,激勵著東北軍將士,誓與侵略者決一死戰(zhàn),保衛(wèi)山海關,保衛(wèi)華北。
1933年1月2日凌晨,日軍守備隊中尉兒玉,率領70余人向山海關發(fā)起第一波進攻。兒玉攜帶一根民用木梯,來到南門附近的城墻下,豎起木梯,帶著幾名士兵往城上攀爬。守城的中國軍隊奮勇反擊,扔下一堆手榴彈。兒玉被手榴彈命中,當場斃命。
日軍的進攻如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關東軍第8師團之第4旅團步炮兵3000余人,配置40余門山炮、2艘軍艦、8架飛機、20余輛坦克,向山海關發(fā)起第一次大規(guī)模攻擊。
駐守山海關的,是東北軍第五十七軍第9旅626團的兩個營,敵眾我寡。但中國軍隊官兵不懼生死,沉著應戰(zhàn),苦戰(zhàn)兩個多小時,打退了日軍第一次大規(guī)模進攻。
當日軍發(fā)起進攻之際,何柱國還在北平。他獲悉戰(zhàn)事爆發(fā)后,馬上離開北平,返回秦皇島駐地,制定作戰(zhàn)方針,指揮中國軍隊反擊日軍。
在他的調兵遣將之下,增援部隊陸續(xù)抵達山海關周邊地區(qū),有力地支援了山海關的抗擊行動。
中國軍隊在增兵,日軍也沒有閑著。1月3日,日軍3列運兵車載1000余名士兵,從錦州等地開來山海關,使得日軍總兵力達到4000余人。
1月3日,日軍發(fā)起第二次大規(guī)模進攻。他們先使用軍艦和飛機,向山海關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轟炸。由于炮彈中夾雜著許多燃燒彈,使得城內許多木質建筑爆炸起火,全城籠罩在濃煙烈火之中。
轟炸結束后,日軍以坦克、鐵甲車開道,發(fā)起地面進攻,向山海關南門、東南角樓、西南水門等地沖鋒。中國軍隊奮起抵抗,以機槍和手榴彈配合使用,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日軍炮火將東南角樓轟出一個缺口,乘隙而入。不料中國軍隊埋伏了一支大刀隊。當日軍侵入時,大刀隊沖出來,對著日軍一頓痛擊,嚇得日軍落荒而逃。
中午12點,日軍十幾輛坦克在南門攻破一個缺口,數(shù)百日軍沖入城內。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zhàn)。
3連連長關景泉身中三彈,仍靠在墻角射擊,直到日軍的刺刀捅進他的胸膛。2連連長劉虞宸赤裸上身,揮舞著大刀砍倒7名日軍,最終被亂槍掃射而死。1營營長安德馨率部巷戰(zhàn)時,處于包圍之中,不得不且戰(zhàn)且退,但最終也因寡不敵眾,頭部、腹部、腿部、手部中彈,陣亡于東南角。
到下午2點,日軍發(fā)起總攻,飛機、大炮、坦克輪番出陣,使得山海關守軍面臨更大的壓力。中國軍隊缺乏制空權和制海權,絕大多數(shù)防御陣地工事遭到日軍的轟擊,蕩然無存,人員傷亡慘重。電話線被炸斷,交通線被摧毀,各地守軍聯(lián)系不上,陷于孤立無援、各自為戰(zhàn)的困境。
鑒于日軍先后占領了南門、西門、北門,占領全城已經(jīng)沒有任何懸念。為避免全部人馬被日軍圍殲,何柱國只好下令剩余部隊撤退,以保存抗日有生力量。
當日下午3時50分,山海關守城部隊余部由西北水門撤出,轉移到石河西岸。至此,抗日戰(zhàn)爭的第三場戰(zhàn)役——山海關戰(zhàn)役,宣告結束。
日軍占領山海關
在持續(xù)3天的山海關戰(zhàn)役中,中國守軍以兩個營800余人,硬扛了日軍一個旅團三四千人的進攻,以死傷586人的代價,斃傷日軍387人。城內居民死傷近4000人,有500戶以上房屋毀于炮火。
山海關這場戰(zhàn)役雖然失敗了,但它喚醒了沉睡的東方雄獅,為全面抗戰(zhàn)奏響了悲壯的前奏。東北軍余部在長城沿線繼續(xù)抵抗。
如今,山海關的城墻上仍留著當年激戰(zhàn)留下的彈痕。每當夕陽西下,那些深淺不一的彈坑仿佛在訴說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山海關可以被炮火摧毀,但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永遠不會被征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