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是腦叔,一個愛聊腦的家伙。
關(guān)注視頻號:丘腦大叔
人格、心理健康與心臟健康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
我最近回顧了關(guān)于人格、心理健康與心臟病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研究仍在持續(xù)支持和拓展這一領(lǐng)域的知識 (Contrada, 2025)。然而,情緒人格特質(zhì)與身體疾病相關(guān)的觀點由來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時代 (Contrada & Goyal, 2004)。在科學時代,這種觀點首次在關(guān)于A型冠心病易感行為模式的研究中獲得了系統(tǒng)的實證支持。A型指的是一系列特質(zhì),包括追求成就、競爭性、急躁、憤怒和敵意,并被證明是冠心病的預測因素。后來,憤怒和敵意被確定為這種關(guān)聯(lián)的主要依據(jù)。
負面情感
對憤怒和敵意的關(guān)注很快擴展到涵蓋其他負面情緒因素,包括悲傷和焦慮,它們與憤怒一起形成一種有時被稱為負面情感的模式。這些情緒傾向往往同時出現(xiàn),這使得很難確定其中哪一種可能是心血管風險增加的主要原因。更復雜的是,與負面情緒特征相關(guān)的高悲觀水平和低樂觀水平似乎也能預測心臟病風險 (Bajaj et al., 2019)。
心理健康問題
雖然情緒人格特質(zhì)通常指的是正常的個體差異,但最近的研究更多地關(guān)注心理健康障礙。首先,臨床抑郁癥被確定為心血管風險因素,隨后,焦慮癥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PTSD) 在這方面也受到了廣泛關(guān)注。與情緒人格特質(zhì)一樣,這些情況也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因此很難區(qū)分它們對心臟健康的獨立影響。
機制
需要注意的是,與心血管疾病的預測關(guān)聯(lián)是一種相關(guān)性,因此其本身并不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的證據(jù)。關(guān)于人格和心理健康如何成為身體疾病的因果決定因素的機制證據(jù),支持了因果關(guān)系的論證。本研究基于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的生理機制似乎與啟動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進展的因果途徑有關(guān)。同樣的生理活動與情緒特征和心理健康障礙有關(guān),這強化了它們與心臟病的因果關(guān)系 (Betensky & Contrada, 2010)。
干預研究的驚人結(jié)果:謎題中缺失的一塊
這給我們帶來了實際意義。在這里,情況變得復雜且令人費解。有證據(jù)表明,專門針對改變情緒特征和改善臨床抑郁、焦慮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PTSD) 的心理干預措施可以降低心臟病患者的病情進展風險。但這項研究充其量也并不一致。目前尚不清楚其原因,哪些干預措施有效,以及如果有效,其背后的原因。
更廣泛的研究方法
現(xiàn)在,科學家和臨床醫(yī)生普遍懷疑,人格和心理健康問題與心臟疾病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僅涉及壓力的直接生理效應,還涉及壓力相關(guān)行為。
對于健康個體而言,壓力可能通過情緒化飲食及其對體重調(diào)節(jié)的影響,以及超重和肥胖個體中脂肪組織與應激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心血管疾病相關(guān)。
負面情緒可能部分地通過促進久坐的生活方式來影響心血管風險。而壓力和情緒的調(diào)節(jié)可能通過促進煙草、酒精和大麻等物質(zhì)的使用來促進心臟病。
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負面情緒,尤其是抑郁癥,與藥物依從性差有關(guān),從而導致病情進展。鑒于藥物和其他已被證明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的存在,這種情況尤其令人遺憾。
要點
壓力幾乎肯定會導致心臟病。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懷疑,這解釋了憤怒/敵意、抑郁、焦慮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因此,除了對生活質(zhì)量的固有益處之外,保持心臟健康還能激勵我們所有人努力管理壓力水平。
此外,雖然身心聯(lián)系可能發(fā)揮作用,但也應關(guān)注壓力和負面情緒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為和不遵醫(yī)囑用藥之間的關(guān)系。在行為改變的背景下減輕壓力是有效的,正如心臟康復的結(jié)果所證實的那樣。
The author:Richard J. Contrada
Bajaj, A., Bronson, C. A., Habel, M., Rahman, S., Weisberg, H. R., & Contrada, R. J. (2019).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accompanying anger and sadness in young adult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53(5), 466-475.
Betensky, J. D., & Contrada, R. J. (2010). Depressive symptoms, trait agg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to a laboratory stressor.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39(2), 184-191.
Contrada, R. J. (2025).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Role of Affective Traits and Mental Disorder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1.
Contrada, R. J., & Goyal, T. M. (200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ealth and illness: the role of emotional traits and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The Sage 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 143-168.
腦叔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為“丘腦大叔·大腦管家”的知識星球,我把它定位為一本不斷更新的大腦進化訓練指南,旨在分享大腦認知行為和健康知識、陪伴并幫助腦友們解答大腦認知、情緒健康問題,提升大腦認知,幫助大腦進化,尋找幸福的人生!
聲明:本文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shù)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