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在北京高校和中小學校園里,一座座精神地標承載著先輩的堅定信仰,凝聚起奮進的紅色力量。跟小編一起探尋——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北大校園里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在北京大學西校門南側,矗立著一座石碑。碑鐫千字之文,記述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創(chuàng)建歷史和校風校典。
1946年5月4日上午,西南聯大在新校舍圖書館舉行結業(yè)典禮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揭幕式。
紀念碑原件保存于現云南師范大學。碑體雄壯,集篆刻、書法、文學于一體,三者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陽面刻有1100余字的碑文,由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撰文,中國文學系教授聞一多篆額,中國文學系主任羅庸書丹,詳盡地敘述了西南聯大組建歷程、南遷經過及歷史意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被人們稱為現代“三絕碑”。陰面刻有“西南聯大抗戰(zhàn)以來從軍學生題名”,書錄了抗戰(zhàn)以來西南聯大從軍學生名字,共計834人(實為832人,有2人重復出現)。歷經歲月洗禮,紀念碑依舊熠熠生輝,散發(fā)著西南聯大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光芒。
1988年,北大為重現西南聯大精神,決定復制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派專人赴云南采集相同石質的碑體運至北京,制作此碑后于1989年5月4日舉行了揭幕儀式。
如今,北大、清華、南開均在校園里立起西南聯大紀念碑。4座紀念碑共同見證歷史,共同傳承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1939年4月13日晚,一場音樂會正在上演,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座無虛席,《黃河大合唱》首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據中國人民大學前身陜北公學首任校長成仿吾回憶,1938年夏天,陜北公學師生來到延安城北門外的小溝坪,“自己動手蓋了一個大禮堂,可容八百人,下雨天就有大教室上課了”。這座“大禮堂”正是陜公大禮堂。
陜公大禮堂
由于日寇數次轟炸延安城,致使城內原有的會議場所不宜使用,陜公大禮堂時常為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等辦會所用。
大禮堂見證了中央黨校開學典禮,毛澤東同志《整頓學風黨風文風》(即《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演說與報告,從而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使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性教育與文化熏陶,不斷抵達歷史深處,感悟歷史的深刻啟迪。
1964年,人民大學建造了一間大教室,堪比陜公大禮堂。這座教室也能容納八百人,用于舉辦各種活動,被人民大學學子親切地稱為“八百人大”。
后來,“八百人大”教室經歷了改造,座位數從八百個減少至六百多個。2014年,人民大學投入資金,再次對其進行修繕。如今,“八百人大”教室總座位數為430個,新的座椅由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基金會組織校友捐贈,背面還制有含捐資者姓名的紀念銘牌。
中國人民大學“八百人大”教室
對人民大學來說,“八百人大”不僅是當之無愧的“精神古跡”,更是串聯起人民大學無數印記的載體:“一二·九”合唱比賽,各路名家座談,學子原創(chuàng)舞蹈、話劇、民謠演出……這里經常座無虛席,如同當年的陜公大禮堂一般,默默迎接、歡送了一批又一批胸懷家國的先鋒分子。
時光流轉,雖然座位數量、整體環(huán)境幾經變化,但“八百人大”這個名字,卻如印記般從未更改,它已經超越時間刻度,鮮活在每一名人民大學學子的記憶深處。
北京市自忠小學
在位于西城區(qū)的北京市自忠小學校園內,矗立著一座銅像,用以紀念一位著名的抗日英雄——張自忠。
走進自忠小學的張自忠將軍生平展室,一段段激蕩人心的歷史撲面而來。張自忠,1891年出生于山東臨清縣,1917年加入馮玉祥部隊,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1931年后任第29軍第三十八師師長。1937年底,張自忠重返戰(zhàn)場,多次指揮部隊與日軍展開激戰(zhàn)。從1933年起,張自忠一戰(zhàn)于長城,再戰(zhàn)于肥水,三戰(zhàn)于臨沂,四戰(zhàn)于隨棗,馳騁沙場,亦戰(zhàn)死沙場。
1940年5月,張自忠在與15萬日軍周旋的棗宜會戰(zhàn)中身中七彈,以集團軍總司令之職壯烈殉國,這一年,年僅49歲。張自忠也成為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張自忠將軍的家屬遵其遺囑,于1948年春在北平籌辦自忠小學,以此紀念他的愛國主義精神。1950年1月,自忠小學與北京小學合并,自忠小學命名為北京小學分校,此后又先后更名為椅子胡同小學、光明小學等。1988年11月,北京市政府根據人大代表提出恢復自忠小學的議案,批準恢復現名——北京市自忠小學。
自忠小學六一班學生盧笑言說:“我們學校的校訓是‘立志尤為、自忠報國’。未來,我想成為代表中國的外交官,在聯合國里為中國發(fā)聲。我希望像張自忠將軍一樣,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報效祖國?!?/p>
北京市趙登禹學校
在趙登禹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內,初二(3)班的張江依手指沙盤模型上蜿蜒的出擊路線,她講述的,是1933年長城抗戰(zhàn)中的經典戰(zhàn)役“夜襲喜峰口”。身后,趙登禹將軍的半身塑像目光堅毅,仿佛與新一代講述者進行著一場無聲的時空對話。
在這座由北京市趙登禹學校建立的趙登禹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內,二十九軍大刀隊所用的大刀(仿制品)和動態(tài)影像資料里那段壯烈歷史直抵人心,從將軍的遺物、手書,到翔實的戰(zhàn)役地圖、后人題詞,館內大量的圖片、文字、影像、繪畫和實物,無聲地訴說著趙登禹將軍不同時期的鐵血丹心,為年輕一代鑄就起一座堅實的“精神高地”。
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家國情懷,2014年,承載這一使命的趙登禹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正式開放。經過11年的耕耘,這里已成為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沃土。新生與新教師入校第一課,必是走進這座精神殿堂。
“每年我們從初一、高一新生中招募培養(yǎng)新的講解員,優(yōu)秀者更可代表學校參與市區(qū)級宣講?!北本┦汹w登禹學校學生發(fā)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目前已累計培訓講解員百余名,現有講解員8名,每周至少承擔一次講解。沉浸式的學習,讓學生能夠自覺地去傳承和發(fā)揚趙登禹將軍的抗戰(zhàn)精神。”
這座紅色教育陣地始終在生長煥新。今年館內增加了更多數字化的展示內容,讓烽火歲月以更震撼的方式重現。圍繞展館核心,藝術節(jié)的朗誦、合唱、武術展演,清明節(jié)全校深情的追思……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讓趙登禹將軍的精神在多維時空中綻放光華。
北京市佟麟閣學校
“佟麟閣,1892年出生在河北高陽。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在敵人密集炮火之下,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代理軍長的佟麟閣發(fā)出了‘誓與盧溝橋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的軍令。面對日軍猖狂挑釁,他指揮部隊英勇抗擊,壯烈殉國?!必S臺區(qū)大紅門地區(qū)南頂路以北,在佟麟閣學校的佟麟閣將軍生平事跡陳列室里,一群平均年齡十三四歲的初中生,組成講解團,定期為師生、家長以及周邊街道的居民講述紅色往事。
陳列室展板上,有一封佟麟閣家書摘抄:“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寫信時,華北局勢嚴峻,佟麟閣日夜堅守南苑軍營,聽聞父親病重,也只是含淚給妻子捎去書信。
“每次講到這封信,我都特別感動?!睂W生陳睿恩說,“這就是英雄,他們的偉大來自無私的奉獻和對信仰的執(zhí)著?!?/p>
翻看北京市檔案館的資料,我們可以捋清這所以英雄為名的學校歷史——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規(guī)定,每年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當年,首個烈士紀念日前夕,原北京市豐臺區(qū)南頂中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市佟麟閣中學,2020年,又與原蘇家坡小學合并,成為現在的佟麟閣學校。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fā)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來源:微言教育、中國教師報、北京新聞、北京晚報、北京豐臺微信公眾號
編輯:智雨荷
校對:楊旭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