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日子差別大,有人笑有人愁,不是命不同,是早沒準備好。
村頭張奶奶86歲,能自己蒸饅頭,菜園子青菜長得旺。隔壁王爺爺78歲,常年坐輪椅,降壓藥、止疼片擺了半桌子。
同樣是變老,咋活法差這么多?前半生拼事業(yè)、養(yǎng)孩子,老了才懂:身體、錢袋、親情、心態(tài)、社區(qū),哪樣松了弦,日子就擰巴。
先說身子骨。
65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超70%。李叔50歲時嫌體檢貴,60歲查出來糖尿病,腳爛了半年才敢說。他老伴兒劉姨,每天早起遛彎半小時,粗糧當飯吃,70歲還能幫閨女帶娃。
老話說“人老先老腿”,腿勤了,病就懶了。
再看錢袋子。趙大爺把房本全給兒子,住院時問兒媳要500塊,人家說“手頭緊”。
周奶奶留著老房子收租,每月3000塊,孫子生日主動包紅包,兒媳逢人夸“媽真敞亮”。錢留手里是底氣,錢全給了是風險,錢全給了是風險。親情這根線,斷了難續(xù)上。
陳嬸和閨女十年不說話,去年陳嬸住院,閨女送湯時掉眼淚:“媽,我早不怨你了?!睆埵搴偷艿転檎爻臣?,弟弟走那天,張叔蹲在墳前哭:“哥錯了,你咋不等我?”老來伴兒、親骨肉,有架能吵,比沒人說話強。
心態(tài)這關(guān),最磨人。王伯總念叨“當年我多能”,看孫子玩手機就罵,孩子們躲著走。
李姨學(xué)跳廣場舞,和老姐妹組了隊,過節(jié)還去社區(qū)表演,孫子搶著給她拍視頻。
人老不是沒用了,是該換種活法樂。
社區(qū)也重要。新修的養(yǎng)老驛站,能理發(fā)、能吃飯,劉奶奶說“比在家強”。
有的村衛(wèi)生室,大夫定期上門量血壓,趙爺爺說“心里踏實”。
可有的社區(qū),老人活動中心鎖著門,打牌都得蹲墻根兒。調(diào)查顯示,70%有社區(qū)支持的老人,生活滿意度高兩成。
健康是老本,錢是底氣,親情是暖爐,心態(tài)是鑰匙,社區(qū)是幫手。
這5件事,不是要多有錢、多能折騰,是提前把底墊穩(wěn)當。有人問:“現(xiàn)在準備晚不晚?”60歲開始遛彎,比70歲坐輪椅強;70歲和解親情,比80歲留遺憾強。
具體咋規(guī)劃?
家家情況不一樣,得自己琢磨。但有句實在話:別等躺床上才想鍛煉,別等沒人理才念親情,別等掏不出錢才悔沒留底。愿咱老了,能吃能逛能樂呵,孩子們圍身邊,日子過得順溜。
想知道更多養(yǎng)老小妙招?點個關(guān)注,下期接著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