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阜陽潁上縣紅星鎮(zhèn)發(fā)生的一起事件,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深刻反思。8 月 19 日,一村民發(fā)布視頻,畫面中老人躺在地上,當?shù)卣ぷ魅藛T站在門口,家屬情緒激動,稱家中老人還活著,工作人員就上門要求火化。這一視頻瞬間在網(wǎng)絡上掀起波瀾。
事發(fā)后,紅星鎮(zhèn)政府迅速回應,稱這是一場誤會,工作人員實則在進行殯葬改革政策宣傳,并非要求立即火化。據(jù)鎮(zhèn)政府解釋,老人躺在地上是當?shù)?“人快去世時放在地上” 的習俗所致。當時,工作人員按縣政府要求,在 7 個村開展殯改入戶宣傳,提供免費遺體接運、火化及骨灰寄存等惠民服務。然而,8 月 20 日晚,鎮(zhèn)政府還是發(fā)布了道歉聲明,承認工作存在 “工作簡單、方法不當” 等問題,相關負責人已上門道歉。
盡管鎮(zhèn)政府澄清并非強制火化,但此事暴露出的基層治理問題不容忽視。為何原本的惠民政策,卻被家屬視為 “催命符”?這背后反映出諸多問題。紅星鎮(zhèn)將每日對 7 村的宣傳覆蓋率作為考核指標,使得工作人員為完成任務,在村民面對生命終章這一敏感時刻,機械地重復火化免費條款,讓政策的善意異化為冰冷的數(shù)字。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人們對生命尊重、對死亡敬畏,通常忌諱直接談論死亡。在老人還未離世時,工作人員就急切地進行火化政策宣傳,雖無惡意,卻顯得過于唐突直接,讓家屬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家屬更渴望的是生命的希望與情緒的安撫,此時進行殯葬政策宣講,無疑是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成功的基層治理案例表明,情感共鳴遠比強制宣傳有效得多。比如一些地方探索的 “民生茶社” 模式,干部在輕松的氛圍中聽民意、講政策、化糾紛,讓政策在品茶的過程中得以宣講,民意也在品茶時被充分聽取。還有地方建立 “周四說事”“逢四議事” 機制,干部每周四固定走進村組,與村民拉家常、聽訴求,將急難愁盼記錄在民情臺賬,定期議事解決。
基層治理絕非簡單機械地執(zhí)行政策條款,而是要深入理解民眾的切實需求,精準把握政策宣傳的時機與方式。殯葬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在推進過程中,更要守護好生命最后的尊嚴。只有當政策執(zhí)行者將 “怎樣讓老人走得安心” 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實現(xiàn)移風易俗,讓政策得到民眾的理解與支持。
其實,類似的基層治理問題并非孤例。政策執(zhí)行中的“溫度缺失”,往往源于對群眾心理的忽視。比如,有的地方在推行垃圾分類時,一味強調(diào)罰款和懲戒,卻忽略了居民生活習慣的轉(zhuǎn)變需要時間;有的社區(qū)在舊房改造中,只注重工程進度,而未能體諒老人對老屋的情感依戀。這些案例都提醒我們:政策的落地,不僅需要制度的剛性,更需要人性的柔韌。
如何讓治理更有溫度?關鍵在于建立“共情機制”?;鶎庸ぷ髡卟环炼鄦栕约簬讉€問題:如果我是當事人,此刻最需要什么?政策宣講是否可以在更合適的場合、以更自然的方式進行?比如,在殯葬改革中,社區(qū)可以組織生命教育講座,邀請專業(yè)人士以溫和的方式普及綠色殯葬理念;或通過志愿者入戶走訪,了解家庭的實際困難,再提供個性化服務。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遠比生硬的條款更易被接受。
說到底,基層治理的終極目標不是“管住人”,而是“服務人”。只有將政策邏輯與民眾的生活邏輯對齊,才能找到社會進步與人文關懷的最大公約數(shù)。正如一位村干部所說:“腳底沾泥,心里才能有譜。”或許,當我們真正學會用群眾的語言說話、以群眾的角度思考時,那些曾經(jīng)棘手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希望各地能從這起事件中吸取教訓,優(yōu)化基層治理方式,讓政策的陽光真正溫暖每一位民眾的心。大家對于基層治理中的類似問題,有什么看法或建議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
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fā)聲!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更多資訊請關注:藝飛說!
#熱點觀察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