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武漢,很多人應該都會馬上想到“武漢三鎮(zhèn)”——這座被長江與漢江分成三部分的城市,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足鼎立”的地理格局。如果你沒去過武漢,或許只聽說過“武漢三鎮(zhèn)”的名字,卻未必清楚它們到底是怎樣的存在:為啥它們叫“鎮(zhèn)”卻不是行政區(qū)?武昌、漢口、漢陽又該怎么區(qū)分?今天就來聊聊武漢這獨特的“三鎮(zhèn)密碼”吧!
首先要說明一點:“武漢三鎮(zhèn)”的“鎮(zhèn)”,和我們現(xiàn)在通常所說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不是一回事。按照現(xiàn)行行政區(qū)劃,“鎮(zhèn)”屬于鄉(xiāng)級單位,通常由縣或區(qū)管轄,但“武漢三鎮(zhèn)”里的武昌、漢口、漢陽,其實都比“鎮(zhèn)”的概念更大——武昌包括了武昌區(qū)、洪山區(qū)、青山區(qū)等多個行政區(qū),漢口則包含江漢區(qū)、江岸區(qū)、硚口區(qū)等等,只有漢陽相對簡單,大致對應現(xiàn)在的漢陽區(qū)。
要是用“區(qū)”來套用“武漢三鎮(zhèn)”,很容易鬧笑話。比如你說“去漢陽區(qū)”,武漢人或許會知道你要去漢陽;你說“去武昌區(qū)”,他們或許會認為你指的是武昌里面的武昌區(qū),而不是指整個武昌;最有意思的是“漢口”,武漢現(xiàn)在其實沒有“漢口區(qū)”這個行政區(qū)劃了,如果你問“漢口區(qū)怎么走”,本地人大概會笑著跟你解釋:“漢口并不是一個區(qū)哦!”
更特別的是,你也不能把“武漢三鎮(zhèn)”叫作“武昌鎮(zhèn)”、“漢口鎮(zhèn)”、“漢陽鎮(zhèn)”。要是你在武漢街頭問“武昌鎮(zhèn)在哪里”,大概率也會被當成外地來的“好奇游客”。應該說,“武昌”、“漢口”、“漢陽”就是約定俗成的叫法,多加一個“鎮(zhèn)”字就很別扭,這是屬于武漢人的默契。
為什么武漢會有如此特殊的“三鎮(zhèn)”概念呢?其實之前,武昌、漢口、漢陽是三座相對獨立的城市:武昌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有黃鶴樓、武昌府,近代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發(fā)源地;漢口是“商貿(mào)港”,清末開埠后成為長江流域的商業(yè)重鎮(zhèn),碼頭文化、租界建筑至今留痕;漢陽則是“工業(yè)源”,清末的漢陽鐵廠、兵工廠,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yè)的基礎,后來這三座城市合并為“武漢市”,“武漢三鎮(zhèn)”的說法才流傳下來,這里的“鎮(zhèn)”,應該更接近于古代“重鎮(zhèn)”、“城郭”的意思,算是“城市”的近義詞,而并非現(xiàn)在的行政區(qū)劃的“鎮(zhèn)”。
正因如此,“武漢三鎮(zhèn)”更像三座“城中城”——長江與漢江像天然的界限,把武漢分成三塊相對獨立的區(qū)域。在過去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跨江出行遠不如現(xiàn)在方便。那時候,“武漢三鎮(zhèn)”的居民大多“守著自己的地盤過日子”,要是沒事去另一個“鎮(zhèn)”,感覺就像“去了另一座城市”。
如今,武漢的跨江交通早已今非昔比,一座座橋梁飛架南北,地鐵線路穿越兩江,輪渡也成了游客體驗江景的“網(wǎng)紅項目”。但很多武漢人的“三鎮(zhèn)思維”依然沒有完全改變:老漢口人還是覺得“武昌太遠”,武昌的學生黨也未必常去漢口,就連年輕人約飯,都會下意識問一句“在武昌還是漢口?跨江的話得早點出門”。這種“雖同城卻似鄰市”的感覺,成為了武漢特有的城市氣質。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武漢旅游?是否也曾被“武漢三鎮(zhèn)”的概念繞暈過?你對武昌、漢口、漢陽的印象有什么不同?如果將來去武漢旅游,你最想先探索“武漢三鎮(zhèn)”的哪一“鎮(zhèn)”呢?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你的想法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