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就是全世界最好的!”
“我媽對我的夸獎,已經(jīng)讓我覺得顛覆我的生物觀了。”
“我媽說的話,讓你感覺好不講理,但讓你非常自信?!?/strong>
這是最近步驚云在脫口秀衍生節(jié)目《豫見她們》里,聊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媽媽對自己教育。
在脫口秀節(jié)目中,她也多次分享關(guān)于孩子教育的內(nèi)容,很多網(wǎng)友看后都說:好想要一個她這樣的媽媽。
圖片來源:《豫見她們》
除了步驚云,今年還有很多脫口秀選手和我們分享他們背后的家庭教育。
有顛覆傳統(tǒng)教育觀念、給孩子講暗黑童話故事的爸爸,“《海的女兒》告訴我們,戀愛腦的下場就是不得好死”;
有自由到“她的胯先自由呼吸”的孩子,分享全家很神、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家庭氛圍。
他們的故事,體現(xiàn)著不同的教育觀念,但都指向一個方向:讓孩子得到家庭的滋養(yǎng)。
畢竟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人要到能滋養(yǎng)和托舉ta的地方去。
1
步驚云:“這種母愛讓我好自信!”
步驚云,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潑辣自信,強大我步姐。
而聽她在《豫見她們》中聊完母女三代的教育故事,魯豫感慨了一句:
“優(yōu)雅不是必需,潑辣才是必須的生存特質(zhì),特別欣賞女性保持某種潑辣?!?/strong>
也讓我們理解了:步驚云,是如何成為步姐的。
步驚云的母親對女兒,是毫不吝嗇的夸獎。
會告訴女兒“你是全世界最好的”;
會說以女兒的搞笑天賦,“足以嫁給趙本山”;
圖片來源:《豫見她們》
會說“要是我那會自有條件給你買鋼琴,說不定你早就上春晚了?!?/strong>
在母親那里,步驚云就是最好的。
在這樣的教育下,步驚云永遠有一種“高配得感”,就像她說的:“這種母愛讓我好自信?!?/strong>
而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被步驚云復(fù)刻到了如今自己對女兒的養(yǎng)育當中。
在日常生活中,步驚云對女兒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是最耀眼的那一個!”。
圖片來源:《豫見她們》
在媽媽的肯定下,步驚云的女兒也從不內(nèi)耗,完全不因為外部的原因而責怪、委屈自己。
當女兒在和朋友、同學(xué)社交時,總是直截了當,真誠卻絲毫不拖泥帶水。
遇到想要一起玩的朋友,女兒會主動去問:“你好,我想和你一起玩”;遇到不喜歡的孩子,女兒也會直接告訴他“我不想和你玩”。
而更令她驕傲的,是一次女兒去游泳館游泳,一個小男孩在玩水槍時不小心噴到了旁邊的小女孩。
小女孩被突如其來的水打了個措手不及,委屈地哭了起來。小男孩的媽媽走過來,卻只是安慰到:“哥哥沒有壞心眼,他就是喜歡你,想和你玩才噴你的?!?/strong>
一旁的步驚云女兒看在眼里,徑直走到小男孩身邊拿回水槍,遞到小女孩面前,認真地說:“來,這時候該輪到你‘喜歡’回去了?!?/strong>
看到這一幕的步驚云被女兒的做法震驚了,“好一個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strong>
圖片來源:《豫見她們》
母女三代的教育,反映出了在步驚云的家庭中:
給孩子注入“主體性”的重要性。
而這份鮮活又有力量的家庭教育,遠比刻板的規(guī)訓(xùn)更能讓孩子在人生里活得舒展。
2
戴為:“我就生不出一個楊天真嗎?”
去年因解構(gòu)《田螺姑娘》火出圈的戴為,今年從女兒癡迷煮飯過家家切入。
戴為的女兒喜歡玩過家家,并且有一個包括塑料鍋碗瓢盆的過家家套裝,女兒經(jīng)常捧著一堆塑料食材來問戴維想吃什么,戴為假裝吃完之后,女兒還要繼續(xù)把剩下的餐具帶回去“洗碗”。
雖然是個小小的游戲,但戴為卻發(fā)現(xiàn)了不對勁:
“她不知道多少姐姐努力爭取到不用洗碗的自由,我是真的想讓我女兒接受優(yōu)秀女性的熏陶?!?/strong>
在戴為看來,整個社會環(huán)境無形中在預(yù)設(shè):做飯洗碗是女性生來就應(yīng)該做的事情,這種刻板印象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個6歲的女孩。
就如同女兒從3歲開始就堅定地認為,只有女生才可以穿粉色,男生就應(yīng)該穿藍色。
戴為很擔心,這樣的刻板印象對于女兒來說會限制她未來的發(fā)展,“因為總有人告訴她,你要溫柔、聽話,長大以后找一份清閑的工作,最后嫁個好老公?!?/p>
他十分不理解,“這是在干嘛?難道我就不配擁有一個,言論犀利、事業(yè)全面開花、不依靠男人的女兒嗎?難道我戴為,就生不出一個楊天真嗎?”
在他看來,自己的女兒不應(yīng)困于家里那窄窄的廚房和灶臺,她可以有屬于自己的海闊天空的理想。
當然可以喜歡做飯,但必須是真心喜歡,而不是別人說你該做飯。
這樣的教育觀真的很正,的確,今天我們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強調(diào)要打破女性身上所背負的刻板印象,而這一切的起點:
就是告訴還未長大的女孩們——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你不必為了他人去改變自己。
就如同戴為站在脫口秀舞臺上所說的那樣:
“我不是想要你按照我的想法來生活,我只是怕你被限制住了,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你得知道,男生,也可以穿粉色(脫去外套,露出粉色襯衣),而你,我的女兒,當然,也可以穿藍色?!?/strong>
畢竟,愛孩子,不是把她塞進世俗的模具,而是幫她守住做自己的勇氣。
3
王大刀:“我的家庭有些‘神’”
在今年《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第二季的舞臺上,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女性脫口秀演員——王大刀。
扭胯、沖到觀眾面前,在脫口秀舞臺上那股不管不顧的外放勁兒,總讓人好奇:
究竟是怎樣的成長環(huán)境,能養(yǎng)出這樣一個敢“發(fā)瘋”、敢真實做自己的姑娘?
答案就藏在她口中那“很神”的四川家庭里,藏在家人間直白又鮮活的相處日常里,那是一種沒有嚴苛規(guī)矩、卻滿是松弛感的家庭教育。
去年外公去世后,媽媽和姨媽們?nèi)ド蠅灒馄艛[上十塊錢一斤的蘋果,媽媽下意識念叨“太貴了”。
大姨立刻調(diào)侃:“剛求爸爸保佑健康暴富,十塊錢蘋果都舍不得?”媽媽也不惱,反而接話“這愿望回報率太高”。
幾句對話令人啼笑皆非,沒有沉重的儀式感,卻透著家人間獨有的輕松——在這個家里,沒有什么事是不能拿出來說笑的,也沒有什么“出格”的想法會被打壓。
四川人說的“神”,在他們家成了最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可以直白表達想法,不用藏著掖著;可以做夸張的事,不用怕被指指點點。
這種氛圍像一塊松軟的土壤,讓王大刀的天性得以自由舒展。
家人的言行,更是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她。對于王大刀來說,爸爸是家里的“驚喜制造機”,飯桌上說著話,突然就站起來模仿別人,沒人能猜到他下一秒要做什么。
這種無厘頭的外放,成了王大刀的“行為模板”——她從小就愛在三姨的茶館里自編自導(dǎo)自演短劇,對著客人扮演不同角色;笑起來聲音很大,肢體動作也夸張,
家人從沒有說過“你要文靜點”“別這么張揚”,反而默許了她的“不一樣”。
正是這份包容,讓她從小就敢做“特別”的自己,也為她后來在脫口秀舞臺上“上一秒像競標現(xiàn)場,下一秒跳托馬斯全旋”的獨特風(fēng)格,埋下了伏筆。
家人為她搭建的那個松弛、充滿“神”性的小世界,讓她敢直面真實的自己,她沒有成長成敏感內(nèi)耗的女孩,而是長成了敢憤怒、敢表達、敢做自己的王大刀——而這份“真實”,正是家庭留給她的最珍貴的底色。
三位脫口秀演員的家庭教育故事,雖帶著各自的生活底色,卻指向了同一個核心——拒絕用傳統(tǒng)規(guī)訓(xùn)束縛孩子的天性,全力守護孩子的 “主體性”。
而他們的故事從來不是某種“特殊經(jīng)驗”,而是無數(shù)普通父母正在經(jīng)歷的困惑與探索的縮影——
當社會還在無形中給孩子套上“乖巧”“安穩(wěn)”的枷鎖,當“找個好工作、做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聲音還在耳邊打轉(zhuǎn)時,這三個故事里的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孩子:
你可以潑辣,可以愛藍色,可以不一樣。
比起教會孩子“如何符合標準”,讓她們擁有不被定義的自信、成長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才是家庭教育能給孩子的最珍貴的托舉。
參考資料:
[1]孫琬童-“自然而然”長大的王小利和步驚云:健康的人格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滋養(yǎng)出來的
[2]后浪研究所-王大刀,「無法成為冰山美人,那就做真實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