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寫評論了,突然看到這么巨大投資建公園,要以前,我肯定會心有憧憬,而在當下,卻更多的是思慮。
作者 | 鴨叔
編輯 | 磊叔
題圖 | 牛虎銅案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案?!眱汕曛八鼈兂了诘嶂型晾铮瑪?shù)十年前它們被考古學家的刷子輕輕叫醒;今天,叫醒它們的不是鐵鍬,而是一張總投資13.75億元的預算清單。李家山再次成了焦點。焦點不止是青銅的光澤,還有2025年的現(xiàn)實:錢從哪來,怎么花,能換回什么?
一
先把態(tài)度擺在臺面上:該建,必須建。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文明的關鍵證據(jù)鏈,完整見證了云南青銅文化的興衰,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注腳。錯過一次,就可能錯過一代人的公共教育窗口。但“該建”不等于“一次性砸下去”,更不等于以“規(guī)?!贝妗皟?nèi)容”。
考古遺址公園是公共文化品,評價它的尺子不該只是一把“門票和商鋪”的尺子,而應是“學術、教育、帶動”的三把尺子;要把它做厚,而不是一味做大。
澄江是面鏡子。澄江化石地博物館投入6億多元,免費開放,靠“寒武紀小鎮(zhèn)”等周邊業(yè)態(tài)帶動。五年過去,公開渠道看不到所謂“財務回本”的權威披露,這恰恰說明了一個常識:類似項目以“公共文化供給+區(qū)域外溢”為主,指望它像商業(yè)綜合體那樣自我造血回本,多半會失望。李家山應該復制的是澄江在教育和品牌上的成功,避免的是把公益性價值硬生生塞進地產(chǎn)式算盤。
二
回到2025年的現(xiàn)實,錢從哪來,決定了事怎么走。按官方披露,項目分三期:一期1.5億元做庫房、實驗室、科研用房和墓坑保護;二期6.6億元做配套與展示;三期5.65億元對接鄉(xiāng)村振興,預計2032年完工。資金“拼盤”無非四類:財政補助、專項債、地方平臺融資、社會資本。
近年專項債更注重可驗證的現(xiàn)金流,平臺融資成本與期限壓力不小,社會資本只會挑可經(jīng)營的模塊,不會為遺址本體兜底。因此,一個底線必須明確:非經(jīng)營性的文物保護與科研,用低成本財政工具兜?。荒芙?jīng)營的,再與市場對接。
算一筆冷靜的“背包賬”:若13.75億元里有約20%來自財政補助,剩余以專項債與平臺貸款覆蓋,按常見利率和期限推算,項目層每年本息大致在1.1億元上下;再加上安保、能耗、人員、展陳更替、文保維護等運維支出,保守按總投資的6%計,約0.8億元/年。也就是說,每年需要接近2億元的現(xiàn)金流入口才能“基本持平”。而在公益導向下,門票多半低價甚至免費,收入主要來自“非票”:餐飲零售、文創(chuàng)、夜游演藝、研學活動、會獎、停車與交通聯(lián)運等。
即便做一檔極樂觀的場景,年游客100萬人、園內(nèi)人均消費100元、疊加其他收入2000萬元,全年也不過1.2億元,仍有七八千萬元缺口。
三
那么,這筆錢值不值?文化與學術上,值。它能把古滇文明講清楚,讓孩子們知道“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如何與外部世界交流”。城市品牌與帶動上,很可能也值。若能與星云湖、漁文化、沿岸點位串珠成鏈,形成“日游湖、傍晚看展、夜里看戲”的短假場景,會溫和地拉動就業(yè)與本地消費。真正需要謹慎的,是節(jié)奏與方法——別把“現(xiàn)在就把錢全花了”當作決心的證明,決心應體現(xiàn)在“把錢花在復利上,而不是折舊里”。
具體怎么做,才算是“讓歷史發(fā)光,也讓賬本過關”?
第一,分期要有閘門。一期建成后,把到訪量、客單價、研學學時、外部科研經(jīng)費、帶動的住宿餐飲稅收與崗位這些硬指標公開上墻,達到閾值再開二期;二期同理,再談三期。達不到,就壓縮、順延,而不是“面子工程照常開”。
第二,內(nèi)容優(yōu)先于形體。先把看不見卻最關鍵的能力做強——世界級庫房與開放式考古實驗室,讓高校與研究所“帶課題、帶經(jīng)費”來,把科研能力做成穩(wěn)定流量;再把展陳和活動做成“會長大的內(nèi)容”:年度大展、跨館聯(lián)展、青銅冶鑄體驗、兒童考古營、劇場化夜游,把游客變成觀眾,把觀眾變成社群。內(nèi)容是復利,建筑是折舊。
第三,經(jīng)營與非經(jīng)營分賬。遺址本體與科研走財政與低成本資金;停車、餐飲、營地、演藝等可經(jīng)營模塊,采用“以需定建、以租定建”,先鎖定長期租約再動土,項目層杠桿設置上限,債務本金不超過經(jīng)營性現(xiàn)金流年化的幾倍,避免為“沒有現(xiàn)金流的美好愿景”背上長期成本。
第四,把研學當作第一客源,把平峰當作第一戰(zhàn)場。與教育系統(tǒng)簽長期框架,周內(nèi)固定研學時段,針對不同學段開發(fā)課程包與師資培訓,實現(xiàn)“游客不來還有B端,淡季不來還有本地”。
第五,做活IP而不是做大擺件。讓“?;~案”從展柜走向劇場、動畫、游戲聯(lián)名與文創(chuàng)授權,變成跨城傳播的文化符號,而不是只能在園區(qū)里打卡的背景板。
第六,數(shù)字化降低獲客與維護成本:云展館、在線講解、數(shù)字模型與會員制,把一次到訪延長為全年觸達。
第七,三期對接鄉(xiāng)村振興要克制“項目化沖動”,不把振興變成地產(chǎn),體量受控、風格統(tǒng)一、社區(qū)受益,把利益分配寫進機制。工程上盡量模塊化、可分期、可縮容、可暫停,把不可逆變成可管理。
青銅不懼時間,預算要經(jīng)得起試算。愿李家山不僅講好兩千年前的故事,也講好今天這本賬;既讓文明穿越風塵,也讓這座城穩(wěn)穩(wěn)落地。
新聞來源
《計劃總投資13.75億元!玉溪江川將打造李家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屏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