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來說一說江西了。
嗯哼,你是不是以為我要說江西彩禮?不;
你是不是又以為我要說提燈定損?不;
你是不是還以為我要說江西最牛釘子戶?不;
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每次讓江西在省外出丑的事,都是糟心事。
但今天不一樣,我要說一件讓江西長臉的事,說一說江西小炒。
2.
到了江浙滬,你會發(fā)現(xiàn)大街小巷已經被江西給占領。
以前,江浙滬的打工人一到飯點時間,腦子里總會跳出來是吃蘭州拉面,還是吃沙縣小吃?
后來,打工人腦子里干脆跳出是吃江西小炒,還是吃其他?
在江浙滬打工人的工作餐里,江西小炒以外的統(tǒng)稱其他。
江西小炒,起源于江西,發(fā)揚于浙江。
放眼望去,浙江有的地方10步一家江西小炒,有的甚至夸張到一字排開。
圖片
這一刻,江西小炒具象化了,其他抽象了。
走在杭州或義烏街上,你甚至分不清這到底是馬云的故鄉(xiāng),還是江西人的南昌。
最出圈的還是音樂節(jié)上一個歌手問大家:
“義烏的特產是什么?”
底下歌迷紛紛答道:
“江西小炒?!?/strong>
圖片
《江南都市報》曾采訪過一名本地網紅,說外地人來到義烏不知道吃什么沒有關系,選擇江西小炒一定不會錯。
“吃正宗江西小炒,請您認準浙江?!?/strong>
江西小炒不特指某一個餐飲品牌,而是指江西人在外省開的小餐館。
江西小炒店名并不固定。
比如:
“江西特色小炒”
“江西土菜館”
“贛菜館”
“贛湘小炒”等。
在江浙滬的城市里一搜索,這樣的飯館動不動就3萬家、9萬家,從業(yè)人員超過10萬人,相關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快速上漲之勢。
圖片
江西小炒一般坐落在江浙滬居民區(qū)附近的街道,多是大排檔,或路邊的“蒼蠅小館”。
店里面積可能不大,內里的裝修也大多“土味十足”,外邊往往都是簡單的一個大紅色招牌。
有的老板甚至明明有錢,也不敢把裝修搞太好,怕顧客不敢進來。
樸素的招牌與被油煙熏黃的墻壁,無不在向顧客透露出三個字:
“放,心,來?!?/strong>
江西小炒多是夫妻店,老板是廚師,老板娘是店里唯一的服務員,小孩子經常趴在收銀臺寫作業(yè)。
圖片
江西小炒一般沒有菜單,就算有的話也僅在開業(yè)的時候用,之后就成了擺設。
因為來吃飯的顧客根本不需要菜單,通常就站在冰柜或者臺面前直接點菜。
網上有個一招教你認出正宗江西小炒的妙招:
“別看招牌上的字,而是看店里有沒有一個豪華點餐柜?!?/strong>
像什么臘肉、魚、腐竹、雞、煙筍……有啥點啥。
圖片
如果你想吃的菜店里沒有,有的老板比你還急,就算鍋鏟掄出了火星子,也會扔下鍋勺,騎上小電驢去菜市場現(xiàn)買。
圖片
在預制菜“防不勝防”的當下,許多網友說,在江西小炒終于找到了久違的感覺。
也許由于太過自由,很多第一次來吃江西小炒的人,就像工作多年突然被揪去高考。
“我是誰?我在哪?我要挑什么菜?什么菜一起炒好吃?”
但次數(shù)多了,就悟了,就開化了,就無所謂了。
你要相信,江西小炒沒有菜譜,你點的就是菜譜。
你甚至可以跟老板說苦瓜炒茄子,雞蛋炒茄子”,沒人會說你異想天開。
就是吧,“我試試吧”的意思是,啥菜都得配著辣椒炒。
江西小炒以爆炒入味,菜品與青紅辣椒、蔥姜、大蒜等各式佐料一起,經大火翻炒即可出鍋,咸香鮮辣伴隨滿滿鍋氣。
藜蒿炒臘肉,臘肉肥膘被煸成半透明的琥珀色,一口下去,肉的咸鮮裹著蒿香沖上鼻腔;
井岡煙筍?,筍肉里滲著臘肉熏香,嚼一嚼才能吃出什么叫“江西辣”;
余干辣椒炒肉,肉片滑得要溜出筷子,辣椒一路燒到耳根;
網上總有人說江西小炒,不備注微微辣的后果就是兩頭辣。
這話江浙滬本地人聽聽就罷了,簡直危言聳聽!
江西小炒的菜出鍋快、上桌快。
除了各色菜式,江西小炒還能提供炒粉、炒面、蓋澆飯等,滿足了打工人及時果腹、簡單快捷的需求。
去吃一頓江西小炒,老板不會給你機會喊出那句“退錢”。
江西小炒20元就能吃飽,50元就能吃好。
江浙滬打工人發(fā)現(xiàn)即使點了一大桌,最后結賬時也就200塊錢。
你不用擔心“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的美食陷阱,這里沒有滿減套路,只有”愛吃不吃”的淳樸。
哪怕地租卷破天的上海,江西小炒的價格仍給了餐飲業(yè)一點小震撼。
1頓江西小炒=0.5杯星巴克=0.3次打車費,牛馬貨幣體系友好,處在“滬幣”對立面。
因為太過便宜,有時你甚至感到良心不安:
“老板真的不會虧錢嗎?”
“財政補貼過的大學食堂菜價都不敢這么寫?!?/strong>
網友評價江西小炒:
“午餐救星;”
“打工人之光;”
“從性價比看,比商務餐便宜,比外賣好吃,比盒飯熱乎,比食堂帶勁?!?/strong>
“江西小炒就是餐飲界的蜜雪冰城?!?/strong>
“在江西小炒面前,M妃K妃,終究是妾罷了?!?/strong>
圖片
江西小炒的鍋氣里含有某種神秘物質:
約30%的菜籽油的焦香+40%辣椒的暴擊+30%的叛逆查克拉。
它專治江浙滬打工人的“甜口PTSD”。
用辣椒炒肉,來對抗上海本幫菜的濃油赤醬;
用爆炒豬肝,叫板杭州西湖醋魚的甜膩。
一頓飯吃下來,即使窩囊如白客,班味兒都能被治好。
代碼會出bug,但江西小炒的味道不會。
在它面前,江浙滬打工人終于懂了金城武在《重慶森林》中說的那句話:
“這世界有那么多家店,我卻偏偏走進了江西小炒這家。”
別問,問就是聞著味兒就坐下了。
關于江西小炒,也并非沒有爭議,比如江西小炒,到底是不是江西菜?
準確來說,一家江西小炒店,確實有江西家常菜的經典之選,但同時你也能看到諸如辣子雞、回鍋肉、尖椒肥腸、糖醋里脊、東北地三鮮等全國大雜燴。
啥都可以做,好像“并不江西”。
其實,這正是它的制勝秘訣,經過多年改良融合,江西小炒,已自成一派。
不但保留了江西菜口味濃厚、咸香鮮辣夠下飯的特點,還兼容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打工人的口味。
網上流傳:
“給江西老板一個炒勺,他能勾起全江浙滬人的口水;”
“給江西老表一次回家過年的機會,能讓浙江人說‘餓了’半個月”等熱梗。
圖片
江浙滬不能沒有江西小炒,正如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還有網友過年期間想念家門口的江西小炒,干脆去了趟南昌,尋到了老板家,蹭了一頓飯。
圖片
等到高速公路上江西老表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返浙潮,面對此情此景,浙江網友們激動了:
“熱烈歡迎江西小炒老板回到浙江?!?/strong>
3.
在江西,根本沒有飯館前面會加‘江西’二字做前綴。
江西人在沒外出江西前,一直以為所有地方也都是看菜點菜,不用菜單。
江西小炒最初正是因為它們的老板大都來自江西而得名。
20世紀90年代,一股打工經商潮順著東風從江西刮到江浙滬。
由于距離不遠,交通也便利,一時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江西人來江浙滬創(chuàng)業(yè)、務工。
最高峰的時候,有近300萬江西人在浙江務工。
但隨著務工潮的到來,問題也出現(xiàn)了。
因為兩地飲食習慣差異太大,初來乍到的江西人并不太適應。
一方面,江浙滬菜系通常講究濃油赤醬和原汁原味,對于喜鹽喜辣的江西人來說并不合口味;
另一方面,務工之余還要準備三餐,對于忙于工作的江西人也是一種負擔。
有需求就有商機,一些有心的江西人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
起初這些飯館多以夫妻小店的形式發(fā)展,主打江西口味。
江西小炒一開始是“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的情感紐帶,首先從“江西老表圈”火起來,經過“口口相傳”,逐漸向身邊人、當?shù)厝藗鞑U散。
比如,江西小炒發(fā)源地樂平市鸕鶿鄉(xiāng),有超一半的外出打工人員都從事餐飲行業(yè),他們從老家的田間地頭拿“新鮮貨”,靠親朋好友幫襯照顧生意,憑借“老鄉(xiāng)帶老鄉(xiāng)”的生意經將江西小炒發(fā)展壯大。
那時的江西老表大概不會想到,夫妻檔口,尋常小店,竟把江西小炒打響了名頭,積攢了口碑。
圖片
不僅是江西小炒,這種“老鄉(xiāng)帶老鄉(xiāng)”還體現(xiàn)在江西的其他產業(yè)上。
比如大眾熟知的鮑師傅、瀘溪河便來自中國面包之鄉(xiāng)江西資溪。
靠著面包生意,僅13萬人口就誕生20個億萬富翁,100個千萬富翁,4600個百萬富翁。
還有總人口不到30萬的安義縣,卻成為了中國鋁材之鄉(xiāng)和中國門窗之鄉(xiāng)。
全國每十個做鋁合金門窗的人中,就有7個來自安義。
除此之外,說裝修有上饒,提小吃有鉛山,都昌的牙科很出名……
“江西出品”總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潤物細無聲,基本上都是靠著一姓帶一村、一村帶一鎮(zhèn)、一鎮(zhèn)帶一縣,就這樣走出江西,走向全國。
在這背后始終離不開的,是勤勞堅韌、踏實肯干的江西人。
對于他們而言,生活的滋味,便是要無聲試煉、默默去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