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工夫茶沖泡技藝其實非常簡潔,這個特點在清代文獻里就已說得非常清楚。據(jù)1793年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記》記載:“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jīng)》,而器具更為精致”,指出它雖然源自古代,卻格外講究簡約。清代還有這樣的生動描述:“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于壺內(nèi)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后斟而細呷之”——短短幾句話,就完整概括出工夫茶沖泡的核心動作。這種簡潔模式和現(xiàn)在潮州北部詹氏家族所傳承的“六步法”幾乎一樣,說明這門技藝歷史悠久、從未中斷。值得一提的是,簡潔并不等于簡單,相反,它是反復打磨后的結(jié)果,就像潮州人常說的:“工夫茶無工夫”,意思是看起來容易,背后卻要有真功夫。
潮州詹氏家族好幾代都做茶。他們的曾祖鹿公在光緒宣統(tǒng)年間開始進入茶行業(yè)。《詹嶺記序》里面提到:“曾祖鹿公始肇于光宣,好茶飲。及壯隨人‘擔高陂’,負茶販器于潮梅鄉(xiāng)間,力以謀食。山曲道險,循崖度壑,疲則出泥爐陶罐,當途沽泉烹茶”。因為鹿公精通茶道,泡的茶特別香,很快就在行內(nèi)傳開了。他還把心得寫成《瀹茗工夫》四字訣,后來后代根據(jù)他的方法總結(jié)出“詹氏六步法”:擇茶備器、燃炭候湯、溫壺納茶、潤茶湯杯、沖點灑茶、品茗細啜。這六步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和器具,只為了泡出一杯有工夫的好茶,也體現(xiàn)出詹家“制茶要像爬山一樣,慢慢走、用心做”的家訓。
第四代傳承人詹冬業(yè)老師繼承了家族理念,傳承品牌“詹嶺記”,名字來自祖輩居住地“上嶺仔”,表達對家族的懷念和延續(xù)茶業(yè)的決心。他鉆研家傳技藝,收藏老茶器,深入研究單叢茶制作,還成立了潮州市詹嶺記茶業(yè)有限公司和深圳工夫茶文化有限公司,積極推廣潮州工夫茶文化?,F(xiàn)在,詹嶺記專注于制作“有工夫的單叢茶”,建設(shè)了標準化工廠和包裝生產(chǎn)線,堅持傳統(tǒng)工藝,尤其不怕費事地用古法炭焙,認真做每一杯健康好茶。
潮州產(chǎn)茶歷史悠久,從唐代就是中國主要茶區(qū)之一。北宋1012年,金山頂摩崖石刻上還有“茶灶龕平”的痕跡;北宋張夔的詩里也提到茶;清代《龍溪縣志》同樣有相關(guān)記錄。到了清初,潮州工夫茶已經(jīng)非常普及,還影響了周邊和東南亞地區(qū)。
工夫茶的茶具并不講究多名貴,也不是非得名家制作,都是日常用的東西:比如潮州手拉朱泥壺(一般一壺正好三杯)、紅泥小火爐(就像白居易詩里寫的那種)、橄欖核炭(小火慢燒,保持水“蟹眼”般沸騰)。這些器具搭配起來樸實順手的很,透出潮州人生活中的實用美學。潮州方言里,茶叫“茶米”,意思就像米飯一樣是日常必需品?!皝?,吃茶!”是潮州人最熟悉的招呼語。不管在街邊小攤、瓜棚樹下,還是書房客廳,潮州人都用一杯簡潔的工夫茶,傳遞著閑適、雅致的生活態(tài)度。
2008年,潮州工夫茶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作為一種“活”的文化,它最難能可貴的是至今仍然融入日常生活。如今,詹冬業(yè)和詹嶺記正在努力傳播這門傳統(tǒng)技藝,讓更多人了解潮州工夫茶的簡潔之美,體會“人生百味,皆在茶中”的哲理。潮州工夫茶的美,就美在它很日常、美在誰都可以享用、美在充滿生活氣息——一句話:平凡中見功夫,簡潔中有真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