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存的古琴中,有多少曾沐過明朝的晨風夕露,賞過清朝的秋月春花?
又有多少,曾令人文墨客為其傾倒,令帝王將相追逐珍藏?
五百年明代古琴珍品“驚濤”,外觀為仲尼式,通體細蛇腹斷紋,音色清、亮、透、潤,泛音輕靈清越,散音沉著渾厚,按音或舒緩或激越或凝重,具有金石之聲。背面肩項間刻著狂草“驚濤”二字,龍池旁以行書刻有《蝶戀花》詞一首,是傳世古琴之中的珍品。
在錄制這張《古琴驚濤》專輯的時候,廣陵派琴家泰斗張子謙所使用的正是明代的古琴“驚濤”,是1948年張子謙連同其他七張琴,花費三千大洋一同在上海購得。張先生以自己的智慧與刻苦鉆研,為琴壇做出了卓絕的貢獻,也以自己爐火純青的琴藝,成為了廣陵琴派的代表。
廣陵琴派
古琴藝術(廣陵派),于2008年(第二批)公布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Ⅱ-34,是我國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古琴藝術(廣陵派)為我國文化財產多樣性和民族創(chuàng)造力作出貢獻,因此,為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尊重,揚州市文化館于2008年正式認證公布古琴藝術(廣陵派)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流傳于揚州一帶,源頭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廣陵派的地域風格和流派特征在唐宋時期逐漸顯露,明末清初,徐常遇編著的《澄鑒堂琴譜》標志著廣陵琴派的成熟,廣陵派古琴在演奏時講究“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廣陵派琴曲則講究“南北相融,音隨意走”。于1932年,廣陵琴家孫紹陶、張子謙、劉少樁、胡滋甫等正式創(chuàng)建廣陵琴社,使廣陵琴派以團體形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漁歌》、《樵歌》、《昭君》、《龍翔操》、《梅花三弄》等均是廣陵派獨具特色的代表曲目。
以張子謙為代表的廣陵琴派則以跌宕不羈見長。張子謙的演奏格調高古,指法凝練而奔放,意境豁朗而深邃。把“情”與“意”融匯在自己的演奏中。以其代表曲目《龍翔操》為例,“它的節(jié)奏,通體都用跌宕。結構非常緊湊。分開有時三五樂句或七八樂句成一段落,合起來全曲又一氣呵成。有細密處,也有奔放處。圓轉隨意,收放自如?!?張老的演奏,正是在這種多變的、別人聽來似無固定節(jié)奏的音樂天地中馳騁,樂句與樂句之間、樂段與樂段之間處理得絲絲入扣,使整首樂曲聽來確有“與天地俱化,與太虛同體”之感。
張子謙
1899年農歷8月29日,張老出生于江蘇儀征。早年父母雙亡。7歲入塾,塾師即廣陵派琴家孫少陶先生。13歲時伯父為他買了一張古琴,和兩個堂兄弟正式拜師,跟隨孫先生學習古琴。從入門琴曲《仙翁操》開始,經過刻苦練習,幾年的工夫,廣陵派名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已彈得出神入化,孫先生當時贊之曰“還有點天才”,甚至說“我不如你”。 張老的古琴藝術世界,精深博大,引人窺探。
張子謙先生23歲(1922年)離開家鄉(xiāng),到天津中孚銀行做事,一干便是五年,期間不得不中斷撫琴。此后他來到上海,“甲戌(1934年)秋,獲交修水查阜西、廬陵彭祉卿兩先生,同居浦左,朝夕聚晤,弦軫乃無虛日。”在當時的琴壇便有了“浦東三杰”之稱。查阜西善彈《瀟湘水云》,琴界人稱“查瀟湘”;彭祉卿善彈《漁歌》,有“彭漁歌”之譽;張子謙善彈《龍翔操》,被譽為“張龍翔”。
1936年,他們崇尚明代琴家嚴天池創(chuàng)立虞山琴派和發(fā)展古琴藝術的功績,商議創(chuàng)立“今虞琴社”。3月1日,琴社正式成立于蘇州。浦東春江路17號張子謙的住所,便成了今虞琴社在上海的地址。從此,先生在工作之余,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傾注在古琴事業(yè)上,這從他所撰共十冊、百余萬言的《操縵瑣記》中可見一斑。
六十余年來,在張子謙先生的倡導推動下,今虞琴社挖掘整理了一批古代優(yōu)秀琴歌,成績斐然。1986年曾出版《今虞琴歌》,獲海內外琴人的一致好評。
廣陵派琴家泰斗
張子謙《古琴驚濤》CD
而在這張《古琴驚濤》中,張子謙老先生還有一個琴簫璧合的知音——“一代簫神”戴樹紅,戴老長期與張老進行琴、簫合作,為了發(fā)掘整理蘊藏在古琴音樂中的我國古代藝術花朵里的精華,他十年如一日地追隨張老學琴,充分領略古琴的奧秘,將琴中那些妙不可言卻非常微弱的信號,通過洞簫的演奏恰如其分地放大,與張老的演奏相得益彰。
戴樹紅
戴樹紅先生,亦名簫吟,別名琴癡。中國當代知名洞簫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中國笛子專業(yè)講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會員,今虞琴社理事,并應聘為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技術顧問。
五十年代末,畢業(yè)與上海音樂學院,并留院任教。曾師從國樂前輩金祖禮老先生學習江南絲竹名曲及昆曲道腔音樂,六十年代初加入今虞琴社,因受老一輩琴家的熏陶,對我國傳統(tǒng)古典音樂早已頗深。
除從事笛子教學外,更精于洞簫的演奏,對振興與弘揚瀕臨失傳的洞簫演奏藝術作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一代簫神”之稱。
在中國古代的音樂中,尤以古琴音樂為代表,一向有唱奏合一的傳統(tǒng)。張子謙先生十分注重傳統(tǒng)琴歌的挖掘、整理和新琴歌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張老曾坦言:“余對于弦歌向來積極,頗思獨創(chuàng)一格,發(fā)揮古典音樂唯一之精神”。
而這張《古琴驚濤》作為張老珍貴的遺作,收錄張老以八十五歲高齡演繹卓絕之古琴名曲《龍翔操》,完美音色與廣陵泰斗風采盡顯,一曲傾國。這張專輯也由著名錄音師吳天池為專輯親自操刀錄音,不但絕佳還原了演奏的真實度,更還原了演奏錄音現(xiàn)場的情況。
吳天池
1934年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1955年投考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后轉入管弦系大管專業(yè)。1978年起從事錄音工作,先后主持管理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音帶制作部、廣州市新時代影音公司上海音像編錄部及該公司音樂教育制作中心等工作。
1986年在中國大陸先使用PCM數字錄音技術,至今已在國內外出版了約三百小時的音樂作品CD。曾發(fā)掘、搶救了大量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為弘揚中國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吳先生是華人世界極少數同時精通音樂與錄音專業(yè)的雙料專家。吳氏尤其擅長單點身歷聲錄音(即只用一支立體聲話筒),其作品令聞者有如身臨音樂會現(xiàn)場,加之他音樂知識淵博,對中外樂器法、配器法深有研究,其錄音的保真度、音樂性達到極高境界,所錄音樂深受出版界與廣大愛樂者的賞識、歡迎。
/推薦曲目
01
平沙落雁
琴曲《平沙落雁》以水墨畫般的筆觸,淡遠而蒼勁地勾勒出秋爽天高、水遠沙明、雁陣飛落的雅致清秀的秋雁圖。
《平沙落雁》有80多個版本,其中張子謙據《蕉庵琴譜》打譜的版本頗受推崇。他的演奏,音樂平靜舒緩,如詩如畫,靜中有動,豁達大度,情之所至,信手彈來,使聽者隨之神游物外。“一代簫神”戴樹紅的簫的加入,把樂曲精妙而琴難言之處放大,使琴之悠遠寧靜更加突顯。
02
梅花三弄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體現(xiàn)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三次,故稱“三弄”,用以表現(xiàn)梅花高潔安悅的靜態(tài)。
張老的《梅花三弄》是根據清代《蕉庵琴譜》打譜的廣陵派琴曲,樂曲前半部分恬靜安詳,后半部分動蕩不安,表現(xiàn)梅花迎風搖曳、堅韌不拔的性格。清亮剔透的泛音與張老右手略帶斜勢的偏峰觸弦所發(fā)出的渾厚按音、散音,跳動的泛音主題和抒情的發(fā)展樂段,使音樂充滿活力。
03
龍翔操
《龍翔操》是張老的拿手好戲,根據張老《操縵瑣記》中記載,曾有不少人慕名專門向他學習此曲?!洱埾璨佟返囊魳返雌鸱?jié)奏變化萬端,沒有固定的節(jié)拍模式,而是多種拍子自然融合,貫穿全曲,張老的演奏正是在這種靈動多變、看似無拘的韻律中自在揮灑。
歷來琴書多認為《龍翔操》取材自“昭君出塞”的題材,但張老認為這首曲子更像是描述莊周夢蝶,“與天地俱化,與太虛同體”。1984年,張老寫下自己演奏《龍翔操》的境界寫照:“撫弦動操間,龍翔去無跡。仿佛有余音,縈回繞天際?!?/p>
國樂大師系列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挖掘民族音樂寶礦,記錄這廣袤土地上的音樂傳奇,民族音樂廠牌印音樂傾力推出國樂大師系列,傳承中華文明,邀請眾多國樂泰斗級宗師,挾名琴絕技,經典演繹傾城傾國曠世之音。
系列囊括古琴、二胡、高胡、簫、笛、琵琶、古箏、嗩吶、塤等樂器,每一篇目都將精挑細選,只為聽眾帶來一場國樂盛宴。空階滴水,暗染菊香,琴坐弦翻,流韻錚錚……名琴、名家、名曲,盡顯我華夏民族之傳世古韻!
廣陵派琴家泰斗張子謙
《古琴驚濤》CD/首版帶編碼黑膠
掃碼珍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